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冬至是我國的節日之壹,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壹,而在冬至會有壹些習俗活動,那麽妳知道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嗎,下面就跟著我壹起來看看吧。
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壹“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北方冬至吃什麽
1、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過去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那麽冬至吃餛飩是怎麽來的?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因此在北京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餃子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吃餃子的習俗。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民間傳說很多,最主流的說法是源自於張仲景。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不少鄉親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矯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3、羊肉
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對於老百姓來說,冬至莫過於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壹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性溫,能抵禦風寒、補身體,對風寒氣喘、腎虧陽痿、氣血兩虧、腰膝酸軟、肢冷腹痛、面黃肌瘦等癥狀有療效。冬季人體陽氣內藏,腎陽不足,容易出現手足冰冷,面目無華、體虛乏力等癥狀,而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可有效緩解上述癥狀。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壹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屬熱性食物,壹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發熱、腹瀉和陰虛火旺等非虛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冬至吃餃子的好處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堿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21、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壹枝,為瓣八十有壹。日染壹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2、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3、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
4、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壹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壹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飯”的習俗。
5、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3冬至特色活動——祭天
據現存著作記述,從周朝時期開始就有在冬至(十壹月)祭祀的活動。在漢武帝時期有冬至祭天習俗,祭祀表達了古人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也體現其對天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壹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壹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壹如年節。”
冬至特色活動——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又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就是從冬至日起,向後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轉為春深日暖。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壹枝,為瓣八十有壹。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冬至特色活動——贈鞋
在冬至節,民間有習慣贈送孩子鞋子,主要是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到了現在很多地方依舊有這個習俗,不過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節日互相串門的時候,孩子們腳上的新鞋都會被誇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