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小兒淋證為病證之名,指小兒腎、膀胱發熱引起的尿路淋證。《邪氣郁結論》卷四十九:“小兒淋證,腎、膀胱發熱。膀胱和腎是表裏之分,都主水。水入小腸,下入細胞,行於陰中,以利小便。腎氣降於陰。陰,水液之通,膀胱津液之府,膀胱熱,津液滿溢,但流於澤,水路不通,水不能上下,停積於胞,腎氣不通於陰,腎熱使其氣澀,故使水路不利,小便滴漏,故稱淋證。尿少也是真的,小腹急性疼痛導致臍帶。”臨床上有五種淋證:結石淋證、氣淋證、血淋證、熱淋證、寒淋證。壹般治療以清熱通淋為主,用海金沙散、慕童散。
3石淋小兒石淋是該病的病名,是淋證的壹種,指小便澀痛,小便有碎石者[1]。又叫沙陣雨和沙陣雨[1]。《論病因與石滯》:“石淋,石淋。腎主水,水結化為石,故腎為沙石之客。腎虛為熱,熱則通淋。這種疾病的癥狀包括小便時莖部疼痛,無法排尿,疼痛導致腹部變小,膀胱尿急,沙子和石頭從小人行道上出來,甚至窒息性疼痛。”多為下焦和沸水積熱所致[1]。林:“患石淋的人臍腹隱痛,排尿困難,疼痛難忍。似沙礫,或黃池或渾濁,顏色不定。就像壹個熬煮了很久的湯瓶,底部是白色堿性的。宜清其積熱,凈其沙礫。”可以選擇沈嘯琥珀粉,二神粉,石韋粉,杜生粉,金錢草,雞內金,海金沙,石斑魚的頭骨和骨頭[1]。這個病就是尿路結石[1]。
4.小兒氣淋是該病證名之壹,也是著名的淋證[2]。就是小便過多,小便停滯的證候[2]。《病因論》卷四十九:“腎虛之膀胱,受肺熱之影響。”《生肌總錄》:“腎虛不能使尿,膀胱熱可使水道澀。腎虛和膀胱發熱會導致胞內脹氣,小腹脹滿,產生淋證。也是等幸福少尿多的事。”治療宜清熱益氣,用沈香粉(《金匱要略》:沈香、石韋、滑石、當歸、陳皮、白芍、王不留行、甘草、王不留行)加減[2]。
5.小兒出血性淋證是該病的名稱,指因淋證而見尿帶血者[3]。《論淋病的病因及癥狀》:“淋血者,為熱淋嚴重者,後尿血,謂之淋血。”《盛濟宗·薛璐林》:“下焦受熱,氣不通,則鈸合,成林林。熱連於脈,血之熱行於細胞,故亦為淋血。”《醫宗必讀淋巴證》論述了血淋與血熱、血寒、血虛、血瘀的區別[3]。主要癥狀是小便澀痛帶血[3]。血熱,小便灼痛,血鮮紅,脈有力[3]。治療血清熱宜涼[3]。選擇小薺銀子、道赤粉和琥珀粉[3]。血冷,尿暗,面色蒼白,脈緩[3]。溫度宜在元以下[3]。用金匱腎氣丸、生鹿茸丸、花椒根煎服,或用附子八味丸配地遂湯[3]。血虛者,小便澀痛,尿色淡紅,脈弱[3]。治療應以滋陰補血為主[3]。加減八珍湯合益元散或六味地黃丸[3]。如果血虛有熱,應該知道百八味丸[3]。血瘀者,尿痛如刀割,血色暗紫,腹硬滿,脈沈或數[3]。治療宜活血通淋[3]。選用益胃牛膝膏、桃紅四物湯、帶抵當丸等方劑[3]。本病可見於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結石、結核、腫瘤等疾病[3]。
6.小兒熱淋就是這種病的名稱[4]。淋病的各種來源和癥狀的理論發表了。是濕熱蘊結,焦灼所致[4]。主要癥狀為尿短、尿急、發熱、發紅、澀痛,可伴有寒熱、腰痛、急性腹痛、煩渴等。,甚至尿中帶血[4]。治療應以清熱利濕為主[4]。常用的有去脈湯、八正散、導赤散、五淋散[4]。本病常見於急性尿路感染[4]。而且大部分的淋都屬於熱,所以有人把熱淋作為所有淋的總稱(見《醫心解熱淋》)[4]。
7 .寒淋,小兒寒淋是小兒淋證的病名之壹[5]。由於風邪和寒氣侵入膀胱,下焦偏冷,失去正常氣化功能[5]。其癥狀是尿路閉塞、難以忍受的膨脹和疼痛、牽引伴有較少腹痛或排尿不暢[5]。治療宜溫陽散寒,止痛利濕[5]。在五苓散中加入肉桂和茴香[5]。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