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油炸阿膠簡介

油炸阿膠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炒阿膠的加工方法4炒阿膠的性狀5加工效果6阿膠的加工研究6.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6.2加工研究7炒阿膠的貯存方法8參考附件:古籍中炒阿膠的1拼音Ch(o ā ji ā o

2.總結油炸阿膠是阿膠的加工品。阿膠在漢代已經加工了很長時間。參見金匱要略玉函經典。阿膠是驢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膠棒[1]。阿膠味甘,歸肺、肝、腎經。具有養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頭暈心悸、肌肉無力、煩躁失眠、風虛肺燥咳嗽、咳嗽咯血、吐血血尿、崩漏下血、妊娠漏胎。阿膠用於血虛萎黃,頭暈心悸,心煩失眠,內風不足,溫燥傷肺,幹咳無痰[1]。炒蛤蜊粉呈球形,海綿狀,外觀為灰白色或灰褐色,內部呈蜂窩狀,微香微甜[1]。蒲黃炒後外觀呈褐色,其余用蛤粉炒[1]。油炸後減少了油膩感,糾正了臭味[1]。蛤粉炒阿膠,益肺潤燥,用於陰虛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帶血[1]。蒲黃炒阿膠止血平絡,多用於陰虛咯血,崩漏便血[1]。

3油炸阿膠的加工方法在漢代(“於金葵韓晶”)[1]已有水煮。

南北朝劉宋時期,豬肥浸烤(論雷公烤)[1]。

唐代出現了烤珍珠(外臺秘笈)[1]。

到了宋代,又增加了炒蛤蜊粉(《全盛治秘方》)、炒黃(《太平方》)、炒米(《生雞總錄》)、炒麩(《生育集》)、水煮(《朱方集》)等方法[1]。

明清時期又增加了草灰炒(普濟方)、面條炒(本草綱目)、蒲黃炒、牡蠣粉炒(本草鉤元)、酒蒸(德培本草)等方法[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炒蛤粉、炒蒲黃等[1]。

阿膠塊的制作方法:取阿膠塊,文火烘烤,切成小方塊【1】。

蛤粉炒阿膠的加工方法是:將適量的蛤粉放入熱鍋中,中火炒至柔韌,加入阿膠丁,不斷攪拌,炒至鼓脹成球形,內部無中心,取出,篩去蛤粉,放涼[1]。

每100kg阿膠丁,用蛤蜊粉[1]30 ~ 50k g。

蒲黃阿膠的加工方法如下:將蒲黃放入熱鍋中,中火炒至微變色,加入阿膠丁,不斷翻動,炒至鼓脹成球形,內無中心時取出,篩出蒲黃,放涼[1]。

4炒阿膠的特征為長方形或小方形,深褐色,有光澤,切面光亮,棕至淡褐色,半透明,硬而脆,微腥,微甜[1]。

炒蛤蜊粉呈球形,海綿狀,外觀為灰白色或灰褐色,內部呈蜂窩狀,微香微甜[1]。

蒲黃炒後外觀呈褐色,其余用蛤粉炒[1]。

5炒阿膠的加工功效生阿膠用於血虛萎黃,頭暈心悸,心煩失眠,風虛內動,溫幹肺傷,幹咳無痰[1]。如黃連阿膠湯(傷寒論註釋)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心煩失眠;清燥救肺湯(醫法)用於治療溫燥傷肺,幹咳無痰,咽幹煩渴,舌幹無苔[1]。

油炸後減少了油膩感,糾正了臭味[1]。

蛤粉炒阿膠,潤肺潤燥[1]。用於陰虛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帶血[1]。如補肺阿膠湯(小兒藥證直接方)[1]用於治療肺虛上火,咳嗽氣喘,咽部少痰,或痰中帶血。

蒲黃炒阿膠止血通絡[1]。多用於陰虛咯血,崩漏便血[1]。如可治脾陽虛引起的便血,或嘔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金桂藥略方論》);焦(金桂藥略方論)[1]

6阿膠加工工藝研究阿膠主要由膠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總氮含量為16%,包括17種氨基酸、糖胺聚糖類硫酸皮膚素和18種鈣、硫等無機元素[1]。加工對其成分有壹定影響[1]。

6.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對阿膠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阿膠中甘氨酸含量最多,其次是脯氨酸,各地含量不同[1]。炮制後部分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部分氨基酸含量略有上升,對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基本無影響,微量元素含量各地差異明顯[1]。

阿膠珠和阿膠塊的比較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處理的水解液含有相同種類的氨基酸,但阿膠塊和阿膠珠的氨基酸總量分別為63.55%和73.13%[1]。阿膠珠的含量比阿膠塊高,因為阿膠珠經過燙漂後含水量大大降低,燙漂溫度可達140℃,肽鍵容易斷裂,也使氨基酸含量增加[1]。但加熱時間短,氨基酸種類沒有變化[1]。阿膠燙珠後可煎湯,易粉碎制成丸劑、散劑等制劑[1]。

測定了阿膠丁、阿膠珠烤品和阿膠珠燙品的總氨基酸,並比較了其融化率和溶出率。結果表明,三者氨基酸含量無明顯差異,但阿膠丁溶解較慢,燙過的阿膠珠由於蛋白質焦化和表面變質,含量略低,而烤過的阿膠珠質量較好[1]。

6.2工藝研究(1)實驗證明,阿膠的熱燙條件與蛤粉的溫度和熱燙時間有函數關系[1]。蛤粉溫度為145℃ ~ 160℃,時間為3 ~ 5分鐘時,加工產品品質較好[1]。

(2)將阿膠塊放入80℃的烤箱中烘烤10分鐘,然後取出並切成塊[1]。取適量蛤蜊粉(或滑石粉)放入專用烤盤,抹平(約5cm厚),放入烤箱預熱,預熱至150℃時,取出烤盤,放入阿膠丁,放入烤箱烤10分鐘,取出,篩出蛤蜊粉(或滑石粉)[1]。

7油炸阿膠的儲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