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道家的說法。中國古代在1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稱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為天公賜福百姓日,中元為地方官赦日,下元為水官救世日。所以我要把時間花在元朝中期。中元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在南方,它也被稱為“鬼節”。也有人說中元節是在農歷的七月十四日。這壹天,人們帶著祭品,到墳前祭奠祖先,類似清明節的上墳。在封建時代,當地政府還命令寺廟裏的和尚和道士為逝去的靈魂設立道場,以祭奠戰死的士兵。在中元節期間,人們焚燒大量的紙錢。
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有些地方,尤其是中國南方,相傳是七月十四日,宋末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提前壹天慶祝節日以逃避),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盆節),民間稱之為鬼節,為七月半(壹些客家人的稱謂是八月半,與中元節相對)。這個節日從農歷七月壹日到七月三十日持續壹個月。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節,是元宵節的慶祝,自古就有;
7月15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祖先;
10月15日,漢族人稱下元節,是紀念先賢的寒食。
中元節燃放河燈和道士祈福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佛教和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重在為那些從冥界釋放出來的孤魂制作“普度”。
7月15日是中元節,這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有1月15日和10月15日。
中元節是道教的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皇帝魏紫的生日,他在上元祝福天官。中元節,也被稱為“官員中元節”,是徐青皇帝的生日,他是元朝中期赦免罪惡的官員。下壹個元節,也被稱為“夏媛水關節”,是殷皇帝的生日,在夏媛謝爾水關的官方洞穴。道教《太上三官經》說:“天佑民,地官赦罪,水官濟。”“眾生皆被天、地、水之官所攝。”中元節期間,西便門外的地安門火神廟、白雲觀等道觀照例舉行“祈福風調雨順、繁榮祥和”的活動。
在這壹天,佛教徒會舉行盛大的白骨大會,也被稱為白骨屋和白骨祭。清朝後期,北京有840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寺廟,如廣濟寺、法源寺、華電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春寺等,持有不同的尺度。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廳等地每年此時都會舉行“陣亡將士追悼儀式”。用範(喇嘛)、道(道士)、禪(佛教徒)三部佛經,獻上“陸海空三軍陣亡將士”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會舉行造船、打蓮花燈、打蓮花燈、祭祖、唱“風光戲”等活動。
中元節的傳說
關於中元節有三種傳說。
第壹種說法:據說地藏菩薩,又名恐怖,其母死後來到殷的冥界,被關在壹個牢房裏,在這裏要遭受各種地獄之苦。地藏菩薩是個孝子,看到母親受苦,在7月15日有了外遇,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打開牢房門,讓母親出去。誰知道,牢房門開了也沒關系。那些跑回老家的鬼,向家裏人要錢,好回去過日子,打通關節,希望早點來世。後來,人們把這壹天定為鬼節。在這壹天,人們燒紙錢,擺放供品,以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敬意。
第二種說法:道教中最重要的是“七月壹月中旬日,地方官降定人間善惡,於是道士夜間誦經,饑腸轆轆的犯人獲得自由。”閻羅王每年農歷七月初壹,鬼門關打開,壹群孤魂野鬼被釋放到死者身上,享受人們的祭品。七月的最後壹天,在鬼門關再次關閉之前,這些鬼魂不得不返回冥界。
第三種說法:蘭花盆佛教節日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佛教傳入印度)。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佛陀的弟子中,佛陀的化身,尊者,為他死去的母親哀悼。他用自己的頭像看到了她母親生前貪婪的業力,死後墮落成惡鬼,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木友蓮隨後用神力把它變成了食物,給了母親,但母親不改貪念。當她看到食物來了,她深深地害怕其他惡靈會搶走她的食物。貪婪的食物在她嘴裏立刻變成了滾燙的煤炭,她咽不下去。穆玉蓮雖有神通,雖是人子,卻救不了母親。她非常痛苦。請問佛祖怎麽辦?佛說:“七月十五日,是夏天最後壹天安住修行,佛法全善。這壹天,各種菜肴端給巷中的僧尼,功德無量,讓他們用慈悲心去救死去的母親。遵照佛祖的旨意,七月十五日,慕蓮在壹個蘭花盆裏,為母親獻上了壹頓珍貴水果的素宴,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這就是臺灣普渡“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的習俗
1.中原普渡
從節日地位來說,鐘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根據傳說,這壹天是鬼在地獄裏回家團聚的日子。因此,大多數人會在那壹天用酒、肉、餅、水果等祭品集體祭祀祖先,以寄托對已故長輩的哀思,也有人會祈求好運。當然,也會請壹些和尚念經,為死去的靈魂翻身,所以那壹天可謂是祭祀活動頻繁。
2.流動放電燈
雖然“鬼節”這個詞很嚇人,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鬼節只是和祖先團聚的壹天,所以也是值得慶祝的。所以,在過去,燈籠是被裝飾的,甚至壹些河燈被放在河裏。畢竟以前人們認為人是陽,鬼是陰,地是陽,水是陰。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幽冥世界,鬼魅沈入其中。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上,中元的燈籠在水裏。今天,燃放河燈的習俗已經成為壹種普通的娛樂活動。
3.犧牲土地
在壹些地區,中元節還會選擇祭祀土地,比如把祭品扔到地裏,或者倒上幾杯酒,然後用祭祀紙焚燒。還需要用切好的彩紙包裹莊稼,祈求好運、豐收和家庭幸福穩定。在壹些地區,人們甚至集體去寺廟祭祀土地。場面相當壯觀。
4.送羊
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它也被稱為“羊節”。漢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是吉祥的。”甲骨文的“甲骨文”也叫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總是代表著好運。在老北京和中國北方的農村地區,在7月15日,爺爺和叔叔會給他們的小侄子送活羊,這在民間很流行。這個習俗與沈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5.掛壹面紙旗
有些地區有掛紙旗的習俗,壹般是掛在自家門前。據說這樣可以防止昆蟲和螞蟻咬房子。當然,有些人不僅會掛旗子,還會放風箏以引起祖先的註意,希望能聚在壹起。還有人會在門口撒壹些骨灰,圍成壹個圈,然後在裏面放上祭品,進行祭拜。
6.乘船祭祀
壹般來說,漁民在中元節會用木板做壹條船,然後把死去長輩的名字或者壹些死在海上的朋友兄弟的牌位放在上面。然後他們會把衣服,東西,鞋子,甚至錢放進船裏,最後點上蠟燭。結了婚的男人會把船推到海裏,盡可能遠的看著船。
7.燒符紙
燒符紙的習俗在四川省普遍流行。他們會在中元節的時候把各種紙錢疊在壹起,然後封成更小的,再在上面寫上收信人的名字或者昵稱,因為這曾經在當地流傳過。農歷七月十五,是鬼門關打開的日子,所有的家庭都要“送孩子去石鼓”。比如在成都,人們用紙綁上“花盤”,放上紙錢和水果供品,捧在手中,在屋內行走的同時念出各種祭祀語句,然後在屋外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