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旺)
原植物有單葉蔓荊(Vitex rotundifolia L.)和三葉蔓荊(V.trifolia L.)兩種。別名沙荊子、白背楊、水撚子、白布荊等。為馬鞭草科落葉灌木。前者主產於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後者主產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以果實入藥,葉、細枝亦可藥用。單葉蔓荊果實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莰烯和α-蒎烯,並含微量生物堿和維生素A,此外,尚含牡荊子黃酮等。三葉蔓荊果實含蔓荊子堿;細枝條含揮發油0.11—0.12%,葉含揮發油、牡荊子黃酮等。味苦、辛,性微寒。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平肝涼血的功能,主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頭暈,目赤腫痛,夜盲,肌肉神經痛等疾病。葉具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等功能,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刀傷出血、頭風等疾病。
壹、形態特征
(壹)單葉蔓荊
株高約3m,有香氣;伏地斜生,節上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密被柔毛。單葉對生,葉柄5—10mm;葉片倒卵形或卵形,長2.5—5cm,寬1.5—3cm,先端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均疏生短柔毛和腺點。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狀,頂生;花萼鐘形,5淺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長1—1.5cm,上部5裂,中央1裂片最大;雌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藥個字形分叉;子房上位,球形,密生腺點,柱頭2裂。核果球形,灰黑色,直徑5—7mm,下半部為增大的灰白色宿萼包圍〔圖15—74(A)〕。
圖15—74(A)單葉蔓荊形態圖
1.果枝 2.果序 3.剖開的花,示雌、雄蕊
(二)三葉蔓荊
與前種的主要區別是:葉通常為三出復葉;小葉片卵形或長倒卵形,長3—7cm,寬1—2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幹後發黑,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花較單葉蔓荊稍小,花萼頂端近平截;花冠藍紫色,長1cm以下。核果球形、褐色,較宿存萼稍長〔圖15—74(B)〕。
圖15—74(B)三葉蔓荊形態圖
1.果枝 2.剖開的花 3.葉片絨毛 4.莖段 5.果實
二、生物學特性
單葉蔓荊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由於各地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其物候期亦不盡相同:在江西產區,壹般在4月上旬萌芽,抽生新枝;6月上旬始花,花期壹直延至7月下旬;6月下旬開始結果,7月上、中旬果實陸續成熟,直延至10月;葉片從10月開始枯黃,相繼脫落,至11月上旬全部脫落。
野生於海濱、湖澤、江河的沙灘荒洲上,適應性較強,根系發達,主根長達10m以,上,側根多,分布廣。莖常伏地斜生,節上多生不定根,有很強的防風固沙作用,是治理、改造、利用沙灘荒洲的理想植物。
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在主產區江西各地,年平均氣溫16.3—19.5℃,極端最低溫度—10℃,極端最高溫度40—44℃,年平均降水量1350—1940mm的氣候條件下,在寸草不生的沙灘上能繁茂生長。據觀測,短期44℃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對其生長發育均無影響。在整個生育過程中,不同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不同。幼苗期既不耐旱,又怕水澇,為此,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要註意水分管理,經常保持濕潤的土壤環境。成年植株耐旱能力很強,在較長時間幹旱的情況下,仍能正常生長。但在開花結果盛期,如遇特殊幹旱,卻會造成天量落花落果,影響產量。在生長期間要求充足的陽光,在避風向陽處生長發育良好,而在蔭蔽處生長瘦弱,開花結實少。
性耐鹽堿,是堿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在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壹般對土壤要求不嚴,凡是質地疏松、土層深厚、不易積水的沙灘、沙丘、荒洲均可種植。在水分過多、雜草叢生的低窪地生長差,且病蟲較多,不宜種植。
三、栽培技術
(壹)選地與整地
可選低山地區的沙丘、荒洲、海灘、湖畔、河岸沙灘等向陽處,且不易積水的疏松砂土種植。在沙丘、河灘種植,不用翻耕整地,可直接開穴定植。其它地段可適當翻耕整地,除育苗地外,均不用作畦。
(二)繁殖方法
可采用播種、扡插、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但壹般以扡插繁殖為主。
1.種子繁殖
秋季將成熟的果實采回,與2倍的濕潤細沙拌勻,堆放在陰涼通風的室內,翌年4月上、中旬取出播種育苗。先將土地翻耕耙平,作成寬1.3m的高畦,然後在畦面按30cm行距橫開播種溝,深5—7cm,播幅約13cm,並充分淋水濕透播種溝。將果實輕輕搓去外殼,揚凈,置於35—40℃溫水中浸泡壹晝夜,撈出稍晾後,與混有糞肥的火土灰拌勻,均勻撒播於溝內,每畝播種量5—7kg。播種後蓋壹層火土灰或土雜肥,再蓋壹層細沙土,最後畦面蓋草。在育苗期間要特別註意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經30—40天即可出苗。苗期應適當追施稀薄人畜糞水,促進幼苗健壯生長。當年春季育苗,管理得當,幼苗當年能長到30—40cm高,秋後即可定植。如果長勢不好,可於第二年春季定植。
2.扡插繁殖
(1)扡插育苗
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但以春季扡插為好。因為春季雨水多,濕度大,易於成活。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選擇管理方便的細沙地,施入基肥,作成苗床。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株上剪取壹、二年生的枝條取其中段,截成長20—30cm、帶有2—3個節的插穗。因為枝條中段養分充足,插後發芽早,生根快,成活率高;枝條基段則發芽慢,成活率低;上部嫩梢雖發芽早、成活快,但抗性弱,壹遇幹旱就容易枯死。插穗剪好後,按株行距6×15cm插入苗床,入土深約為插穗的2/3,踏實泥土,澆透水,覆蓋槁稈枯草等。育苗期間應經常澆水,保持苗床濕潤,並適當追肥。秋季扡插者翌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扡插者當年秋季定植。
(2)大田直插
壹般在春、夏雨季進行。選擇壹、二年生的健壯枝條,取其中段,截成長40—50cm的插穗,按株行距1×1.3m開穴,穴深約18cm,將插穗斜插入穴,每穴插3支,呈三角形排開,每根插穗應有2—3個芽露出地面,填土壓實。插後,澆透水。在風大的沙丘上扡插,因插穗易被沙埋沒或被雨水沖刷流失,可采用長枝埋條。即按株行距50×60cm挖穴,穴深30cm,將長枝埋入穴內,僅露枝梢,填土壓實。填土應低於穴面,以利蓄水保墑。
3.壓條繁殖
5—6月間,植株生長旺盛時期,選擇壹、二年生的健壯長枝,用波狀壓條法,將枝條每隔40—50cm埋入土中,深約15cm,壓實。待枝條與土壤接觸處長出不定根後,分段截斷,帶根定植。
4.分株繁殖
在4月上旬或7月上旬,選擇陰雨天氣,將老蔸周圍的萌蘗連根挖出,隨挖隨栽。
(三)定植
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葉後至萌芽前,選擇雨後或陰雨天栽植。在選好的地段,按株行距1ch31.3m開穴,穴長、寬、深各30cm,穴內適施土雜肥,與土壤混勻,將苗栽入穴內,每穴栽2—3株,填土壓實,澆透水。
(四)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定植後1—2年,植株矮小,尚未封行,雜草容易滋生,應註意中耕除草。壹般分別在春季萌芽前、6月份和冬季落葉後各進行1次,冬季中耕結合培土。
2.追肥
壹般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定植後的前兩年以施人畜糞水為主,促其快速生長,多分枝。第三、四年植株開花結果後,應增施堆肥和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壹次於開花前,在植株根部周圍開淺溝,施入草木灰、磷肥等,覆土蓋實。第二次在修剪後,施腐熟的廄肥或垃圾肥壅蔸培土,保護植株越冬。在花期噴施1%過磷酸鈣水溶液1—2次,增產效果較為顯著。
3.排水
性喜幹爽的土壤環境,如果栽植地經常積水,會造成嚴重落花落果,並導致病害發生。因此,在地勢低窪的地段,雨季要經常檢查,註意及時排除積水。
4.修剪更新
冬季休眠期間,剪除植株上的枯枝、老弱枝、病蟲枝及徒長枝,集中處理。對生長多年而長勢衰退的植株應進行更新,即在離地面30cm處將老枝全部剪除。修剪更新後應增施肥料,促其多發健壯新枝。
在新枝長至1m多高時,要及時打頂,太高的枝要進行彎枝,即用繩子拴住枝條的中段,輕輕向下拉於樹幹或樹根部捆牢,經2—3個月的彎枝,可使枝梢沿地面匍匐生長。打頂和彎枝均可促其多發新枝,多結果實。
試驗證明,通過修剪更新,萌發的新枝多,枝條粗壯,結果多,果實大,產量要比放任自然生長的提高2—3倍。
(五)蟲窖及其防治
1.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成蟲、若蟲群集在嫩枝梢、嫩葉上吸取汁液,致使葉片發黃皺縮。夏季高溫幹燥,為害甚烈。秋季又從夏寄主上遷回冬寄主上產卵越冬。防治方法參見紅花病蟲害防治。
2.吹綿介殼蟲
(Acerya purchasi Maskell)
壹年發生2—3代,以若蟲和雌成蟲在枝條上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產卵,4—5月若蟲開始為害,5—6月為害嚴重;7—8月出現第二代卵,8—10月為害猖獗。以若蟲爬行傳播,分散在幼枝、嫩葉、幼果上為害,二齡以後逐漸下移枝幹聚居,以樹冠下部蔭蔽處發生較多。植株受害後,葉片呈現黃色斑點;莖稈表皮粗糙、龜裂,甚至枯死;果實表面凹凸不平、幹縮;整個植株長勢衰弱,大量枯枝落葉,甚至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加強田間管理,註意清除雜草和整枝,使田間通風、透光,減輕為害;冬季噴灑8—10倍松脂合劑或波美3—5度石硫合劑,殺死越冬蟲口;在發生期間噴灑80%敵敵畏1000倍液防治;引進和保護天敵昆蟲。
四、采收與加工
由於各地氣候差異顯著,果實成熟期亦不相同。壹般從7月上旬至10月下旬陸續成熟,應邊成熟邊采摘。當果實由綠色變成灰褐色時即可采摘。采回果實,先在室內堆放3—4天,然後攤開曬幹,揚凈枝梗碎葉,篩去泥沙,貯藏於通風幹燥處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