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環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從心臟的右半部分開始,從靜脈回到心臟的血液通過肺動脈輸送到肺部,在那裏釋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氣,然後從肺靜脈回到心臟的左半部分。這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小,叫小循環。因為經過肺部,所以也叫肺循環。另壹部分從心臟的左半部分開始,經主動脈到達全身,再經上下腔靜脈回到心臟的右半部分,將含氧較多的血液從肺靜脈送回心臟輸送到全身,為組織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並將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帶回心臟。這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大,叫大循環。因為它穿過身體的大部分,所以也被稱為體循環。
心
心臟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中樞,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裝置。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就像壹個泵被壓下和釋放,使血液不斷地從心臟排入動脈,又不斷地從靜脈回到心臟。心臟本身的氧氣和養分由冠狀動脈供應。當冠狀動脈生病時,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這會導致心臟病。
心臟的位置、形狀和結構:心臟位於胸部中間的左側,兩肺之間,膈肌上方,胸骨和肋骨在前,食道和脊柱在後。形似桃,尖下左前,尖滿意,底上右,稱為心底。心臟底部有動脈和靜脈進出,活動小;心尖不牽連,活動很大。心臟收縮時,心尖撞擊胸壁,形成心尖搏動。正常人心尖搏動的位置在左第五肋間隙,鎖骨中線內。
心臟是壹個中空的器官,其基本結構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傳導系統。
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肌內襯心內膜,外覆心包。心包有兩個腔室,內層靠近心肌,兩層相連。兩者之間有壹個腔,叫做心包腔,腔內有少量漿液。心臟中的腔室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它們彼此不相連。如果出現異常通道,就是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的每壹半都分為兩個腔室,上面的稱為心房,下面的稱為心室。心房和心房之間由心內膜構成的瓣膜稱為房室瓣,可以開啟和關閉。左房室隔有兩個瓣膜,稱為二尖瓣;右房室隔有三個瓣膜,稱為三尖瓣。這些瓣膜只能向心室開放,讓血液流入心室,而不能回流到心房。此外,心室和動脈之間還有三個半圓形瓣膜,稱為半月瓣。肺動脈口也叫肺動脈瓣,主動脈口也叫主動脈瓣。它們的功能是防止血液從動脈回流到心室。
心臟的興奮傳導系統由心內膜下壹些特殊的心肌組織組成,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纖維。這些心肌組織可以自動地、有節律地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在平時,竇房結產生興奮的能力最強,是整個心臟活動的起點(或起搏點)。竇房結的興奮首先沿著傳導系統傳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縮,然後傳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縮。如果心臟活動的起搏點不在竇房結,或者心臟的興奮傳導過程受阻,就會導致心律失常。
心臟活動:心臟被搶壹次,包括收縮和舒張兩個過程。當心室收縮時,室內壓力增加,房室瓣關閉,半月瓣打開,將壹些血液註入肺動脈和主動脈。收縮後心室舒張,半月瓣關閉,房室瓣打開,血液從上下腔靜脈和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同時人體左心室從肺靜脈和左心房流出。然後心房收縮,進壹步將心房中的血液排入心室,然後心室再次收縮。由於血流主要由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驅動,因此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常被用作心臟活動的標誌。壹般來說,收縮期是指心室收縮期,舒張期是指心室舒張期。
心率是指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正常成年人的靜息心率約為每分鐘60 ~ 100次,但可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心率隨年齡、性別和生理狀況而變化。新生兒的心率很快,達到每分鐘140次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慢,達到青春期成人的心率。成年人中,女性心率略快於男性。經常從事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通常心率較慢。同壹個人安靜或睡覺時心率減慢,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心率加快。
心臟不斷收縮,輸出血液,供應人體代謝需要。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稱為心輸出量,可以標誌心臟功能的好壞。如果心臟功能差,心輸出量就會下降。在運動、勞動、情緒激動和懷孕的條件下,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
心臟的活動受心臟交感神經和心臟迷走神經的調節。當心臟交感神經興奮時(如運動、勞動、情緒激動),心跳加速、加強;迷走神經興奮時(如睡眠時),心跳減慢。血液中的壹些內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可以使心臟快速有力地跳動。鈣和鉀等電解質也會影響心跳。鈣離子增強心跳,而鉀離子減弱心跳。
在心臟活動過程中,瓣膜關閉的振動和血液撞擊心室壁和主動脈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稱為心音。用聽診器在心前區聽診時,壹般可以聽到兩種心音:第壹種心音和第二種心音。第壹心音音調低,持續時間長,在心尖處聽得最清楚。它標誌著心室收縮的開始。第二心音音高較高,持續時間較短,在第二肋間胸骨左右緣聽得最清楚,標誌著心室舒張的開始。第壹心音和第二心音之間的時期為心室收縮,第二心音到下壹次心跳的第壹心音之間的時期為心室舒張。如果瓣膜狹窄,或未完全關閉,或房室間隔缺損,可產生渦流和雜音。
心臟活動時,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因為人體是導體,這些電的變化可以傳到體表,被心電圖機記錄下來,就成了心電圖。壹些心臟疾病往往有電活動的改變,因此心電圖對壹些心臟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船
血管分為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向壓力稱為血壓。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毛細血管的管道,直徑隨分支逐漸減小,因此分為大、中、小動脈三種。
心室收縮將血液註入動脈。心室收縮的力量,壹方面推動血液在動脈中流動,另壹方面血液對動脈壁施加側壓力,使管壁擴張,形成動脈血壓。當心室舒張期沒有射血時,擴張的動脈壁彈性回縮,從而繼續向前推動血液,使動脈內保持壹定的血壓。當心室收縮和舒張時,動脈中的壓力是不同的。當心室收縮時,動脈血壓升高,其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心室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達到的最低值稱為舒張壓。收縮壓和舒張壓之差稱為脈壓。動脈血壓通常可以在手臂上測量。正常成人動脈收縮壓為11.997 ~ 18.662千帕(90 ~ 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7.89 ~ 11.997千帕(60 ~ 90毫米汞柱)。血壓通常表示為收縮壓/舒張壓mmhg。正常人壹般在休息安靜時血壓較低;運動和興奮時血壓更高。收縮壓的水平主要與心輸出量有關。運動時心輸出量增加,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主要與血流阻力有關,尤其與小動脈的直徑有關。如果小動脈收縮,口徑減小,血流阻力就會增加,舒張壓就會升高。壹般來說,高血壓主要是由於小動脈收縮強烈導致血流阻力大,所以高血壓主要表現為舒張壓升高。脈壓主要與主動脈的彈性有關。老年人主動脈動脈硬化,對血壓波動的緩沖作用減弱,所以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距增大,即脈壓增大。心室收縮時,血壓升高,主動脈擴張;當心室舒張時,血壓降低,主動脈收縮。動脈壁的這種搏動稱為動脈搏動。這種搏動可沿主動脈壁傳播到中小動脈,所以在體表動脈,如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顳淺動脈等,用手可感覺到。
毛細血管:是連接小(微)動脈和小(微)靜脈的微血管。他們不斷地在組織內部形成壹個網絡。毛細血管壁非常薄,氧氣、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廢物都可以通過毛細血管臂進行交換。
血漿中的水、電解質和營養物質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間質,形成組織液。組織液中的水、電解質和廢物也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壁回流到血管中。組織液不斷生成並回流到血管中,形成動態平衡。如果組織液產生過多或由於某種原因組織液回流受阻,動態平衡就會被破壞,過多的液體滯留在組織間隙,造成水腫。
靜脈:它是將血液從毛細血管輸送回心臟的管道。按部位可分為淺靜脈和深靜脈。皮下可見淺靜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青筋”。上下肢淺靜脈常用於抽血、靜脈註射、輸血和補液。頭、頸、上肢的靜脈血最終匯入上腔靜脈;來自軀幹和下肢的靜脈血匯入下腔靜脈。腹部器官如胃、腸、胰、脾等靜脈匯入門靜脈,經肝臟從肝靜脈進入下腔靜脈。胃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通過門靜脈到達肝臟,被肝臟處理,或儲存在肝臟,或從肝靜脈流入下腔靜脈,回到心臟,再通過動脈分布到全身。
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是循環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淋巴管、淋巴結和脾臟。它的作用是把壹些組織液輸送回血液,所以是血液循環的輔助裝置。此外,它還使淋巴細胞。吞噬入侵微生物、產生抗體等重要功能。
機體組織間隙中有豐富的毛細淋巴管和始於盲端的毛細淋巴管網,其內壓低於毛細血管,通透性也較高,所以部分組織液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簡稱淋巴液)。淋巴液是壹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成分與血漿相似。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壹些分子較大的顆粒如脂肪滴也能通過毛細淋巴管的壁進入淋巴液。淋巴液通過各級淋巴管匯集成更大的淋巴管,最後註入頸部根部的大靜脈,進入血液循環。
淋巴管:從毛細淋巴管開始,經過各級淋巴管,最後匯聚成兩條淋巴管:壹條叫胸導管,壹條叫右淋巴管。胸導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導管。它收集雙下肢、盆腔器官和腹部消化系統的淋巴,以及左頭頸、上肢和胸部的淋巴,最後進入左頸根部的大靜脈,所以胸導管收集了幾乎超過全身3/4的淋巴回流。左側1/4淋巴回流被右側淋巴導管收集,最後進入右側頸根大靜脈。
淋巴結:嵌在淋巴管中,具有過濾淋巴、滯留和清除微生物和癌細胞的作用,並能制造淋巴細胞和產生抗體。淋巴結大小不壹,通常聚集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常見於關節屈曲窩、器官周圍、大血管附近。例如:沿頸內靜脈排列的腋窩、腹股溝淋巴結、肺門淋巴結、頸深淋巴結。各組淋巴結在身體的某個區域或器官承擔淋巴回流。當某個淋巴結腫大時,往往預示著其所在區域或器官存在某種病變(如炎癥或癌癥)。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左側第9 ~ 11肋骨之間。正常情況下,肋骨下面是摸不到的。脾臟呈暗紅色,質軟易碎,受暴力打擊易破裂。脾臟具有造血功能,胚胎時能產生各種血細胞,出生後只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此外,脾臟還有吞咽異物、破壞老化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功能。門脈高壓時,脾臟腫大,脾功能亢進,破壞血細胞的功能也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