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哪位朋友能幫我找壹篇(論《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的文章,謝謝了!!!!

哪位朋友能幫我找壹篇(論《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的文章,謝謝了!!!!

淺淡《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是我國產生較早,影響較大的壹部著名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東漢未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藝術創作上也積累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開頭有“話說……”,結尾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都是口頭講說的痕跡。說書人講故事壹次壹段,就成為後來小說的分回;壹段有壹標題,便是回目。最早講故事有說有唱,所以章回體小說中常常夾入壹些詩詞韻語。這壹形式,長期以來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三國演義》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淺近文言,明白流暢,對讀者掌握古代漢語有所幫助。它的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見側出,搖曳多姿,波瀾曲折,在寫作上對讀者也有壹定啟發。它的結構宏偉,把百年左右中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照應,環環緊扣。

《三國演義》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其中以戰爭描寫和人物描寫最為突出。

《三國演義》充分汲取了《左傳》、《史記》等古代史書記述戰爭的成功經驗,而又有所推進發展。這不僅在歷史演義中是最傑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說中也是不多見的。《三國演義》寫了那麽多戰爭,讀者並不覺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於它寫出了每次戰爭的特點,亦即寫出了具體條件下不同的戰略戰術的運用,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的較量上。在整個宏偉的長篇結構中,《三國演義》所寫各次戰爭彼此關聯照應,顯得全部描寫勻稱和諧而又波瀾起伏。官渡之戰,曹操統壹華北;赤壁之戰,決定天下三分;彜陵之戰,鼎足的局面開始向統壹轉化;這些關鍵性的重大戰役,都是《三國演義》的描寫重點。事物發展,總有壹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總有前因後果,因此,《三國演義》在重點描寫的戰爭之間,又描寫了大大小小的許多戰爭作為鋪墊或余波,輕重主次配合協調。如果全部作品從頭到尾都是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那麽,非但戰爭描寫顯得平板單調,讀者也勢必久而生厭,有所不為而後才能有所為。正如音樂之有休止,舞臺之有沈默,畫面之有空白,《三國演義》在戰爭描寫中同時展開其他活動的描寫,是符合藝術欣賞的要求和規律的。劉備躍馬檀溪之後,驚魂未寫,沒想到眼前出現另壹種境界,看見的是“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聽到的是幽靜村莊上“琴聲甚美”(第三十五回)。赤壁鏖兵的戰場上,正所謂“舳艫千裏,旌旗蔽空”,卻加入幾段抒情插曲:久別重逢,飲酒作歌(第四十五回);荒山草舍,挑燈夜讀(第四十七回);江平浪息,對月吟詩(第四十八回)。類似這樣的描寫,都不是同戰爭本身遊離的,它們或是戰爭的前奏,或是戰爭的輔佐手段,或是戰爭的某壹方面因素,而驚心動魄、緊張激烈的戰爭,卻由此表現得具有旋律節奏,富於詩情畫意,取得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國演義》人物描寫的最大特點是“略貌取神”,不單純追求細節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語行動或通過周圍環境來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渲染。曹操奸詐,壹舉壹動好象都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是那樣得心應手,從容不迫。借助烘托氣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國演義》運用得相當成功的壹個表現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僅僅通過“聲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張飛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龍活現。壹喝,曹兵“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二喝,曹操“頗有退心”,“後軍陣腳移動”;三喝,“喊聲未絕”,曹操部將夏侯傑嚇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曹兵“壹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曹操本人“驟馬望西奔走,冠簪盡落,披發奔逃”。其實,張飛不過孤身壹人“怒目橫矛,立馬橋上”而已。第五回寫關羽斬華雄,完全沒有正面展開戰鬥場面,也不直接描寫關羽武藝如何高強,華雄如何被斬,只是從不同方面造成氣勢,用周圍人物的反應來作襯托。華雄挑戰,俞涉、潘鳳先後出迎都被殺了,說明華雄是壹名非同小可的武將。曹操敬酒,壹是預祝關羽取勝,二是為關羽壯膽。然而關羽置酒不飲,說“某去便來”,見出關羽有手到擒拿的必勝信心。以下完全從各路諸侯所聞所見及其反應上來恣意渲染。先是寫諸侯聽到關外喊殺之聲震動天地,可以想象戰鬥之激烈,戰勝華雄決非輕而易舉的事。這裏,用諸侯的“失驚”,反襯關羽的鎮定。然後寫諸侯提心吊膽,正想派人打聽,卻見關羽已經縱馬回營,斬了華雄首級。作品最後回到那壹杯酒上,酒還是溫熱的,進壹步點出斬華雄時間之短促,同時關羽喝酒時那種豪邁的神態,也可想而知了。這樣著墨不多,而關羽勇猛善戰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描寫都沒有多少細節的精雕細刻,大都依靠粗線條的勾勒,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態活現,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三國演義》在把人物放在尖銳激烈的鬥爭中來描寫,采用對比方式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藝術經驗。但是,應該指出,《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也存在著壹些缺點,書中通過尊劉(備)抑曹(操)等描寫,表現出封建的正統觀念,這主要是由於作者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造成的。作者所描寫的那些人物生來就非常了不起,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當時社會環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內的聯系,壹出場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活動中還包含著不少迷信成分。並對黃巾農民起義有所詆毀。《三國演義》的思想糟粕,給它的藝術帶來了壹定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