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趕緊起床,用最快的速度洗完,下樓去接她。
她手裏拿著包穿過街道。她看到我,高興地說:“還熱著呢。是棉線紮的紅豆餃子,麻皮紮的肉餡餃子。套餐不多,我給妳嘗嘗。”
把粽子遞給我後,她說要去菜場買菜,叫我好好吃早飯再去上班。
大姐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到節假日,她總會做時令食品來慶祝,比如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烤糕點,夏天的至日做餛飩,冬天的至日做桂花酒。這些儀式讓平凡的生活充滿了溫馨和浪漫。
前幾天在菜市場看到有人賣粽子,我還在想,離端午節還有壹段時間,大家先吃粽子吧。
小時候家裏的粽子不是從市場買的,是我媽從湖裏的蘆葦裏摘的。那時候,我們稱之為西太湖的滆湖離家不遠,東太湖向東大約三十裏。這兩個湖之間有許多河流和港口相連。在湖岸,有壹片長而寬的沙灘,長著幾公裏的蘆葦。女人們手拉手搖著小木船去采蘆葦葉。通常只有三四片葉子最厚最寬,壹路唧唧喳喳唱個不停,笑聲在壹片又壹片蘆葦叢中飄蕩。
將采摘的蘆葦葉用開水焯壹下,然後用冷水浸泡,就可以做粽子了。
有純湯圓,紅豆湯圓,豬肉湯圓。近幾年品種越來越多。根據家人口味,加入蛋黃、核桃仁、烏梅,等等。我最喜歡的是紅豆湯圓,裏面既有糯米,又有紅豆的咬勁。它們又白又紅,又香又好吃。
粽子的葉子是香的。煮粽子的時候,香味可以飄過三個房間。放學回家,走進院子,就能聞到香噴噴的味道。迫不及待的跑到廚房圍著鍋轉。那時候,奶奶會用勺子把雞蛋和鴨蛋從粽子的鍋裏撈出來,給我們兄弟姐妹吃。我們不忍心吃沾了宗爺香味的雞蛋,而是把它們裝在精心編織的小網兜和書包裏,在同學面前炫耀和打雞蛋。
端午節開始忙著農事,收割小麥,插秧。下午三四點鐘,農民們餓了,歇歇腳,在田裏的稈上剝著帶來的粽子。
有壹年端午節,我去山裏做客。山裏沒有蘆葦。他們怎麽能包粽子?原來他們用竹葉或者竹葉包粽子。我看到它們的時候非常驚訝,尤其是竹葉根本不是竹葉,而是竹筍變成竹子後自然脫落的竹殼。我在百度上查了壹下,發現餃子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如竹葉、桃葉、芭蕉葉、荷葉和粽葉...粽子葉除了香味外,還有多種覆蓋人體的葉綠素和氨基酸,有特殊的防腐作用。難怪粽子容易保存。原來是粽子葉的作用,大自然的神奇,勞動人民的智慧成就了端午節。
母親老了,蘆葦少了,農村的小木船都淘汰了。村裏沒有女孩子和女青年壹起去摘宗葉的。姐姐的粽葉是在菜市場買的。賣粽葉的婦女說,這幾年太湖蘆葦多了,有人沿湖管理,防止隨意采摘。這些棕葉都是從自家池塘裏摘的。"
蘆葦多了,白鷺飛了,太湖成了綠色步道。星期天,我邀請幾個姐妹去太湖邊摘粽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