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奏息息相關。是古代先民跟隨農時觀察天體運動,認識到壹年、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代表時間、氣候和物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類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對農業生產起著指導作用,還影響著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3][4]
農歷經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定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6]
中文名
二十四節氣
外國名字
二十四節氣
起源年齡
古代
原始日歷
六十歲周期日歷
除法基礎
星星移動,影子用標準表測量,太陽的黃經。
快的
航行
季節的交替
聯合時間
節氣的含義
節氣的劃分
氣候類型
黃緯
節氣月
民間習俗
發展和演變
按購置價格計算的價值
社會影響
節氣文化
保護遺產
節氣的由來
我國的占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完整而深刻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北鬥七星的鬥柄旋轉方向制定的,北鬥七星循環旋轉,與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北鬥七星由七顆星組成,即舒天、田璇、天極、天全、宇恒、開陽和耀光。因其曲折而得名。北鬥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中國位於北半球)。北半球相應區域的自然節律在北鬥七星壹周自轉時逐漸發生變化,因此成為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為春;桶柄指南,天下為夏;鬥柄指西,天下秋;鬥柄指北,天下為冬”。“二十四節氣”是幹歷中表達自然節律變化,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殊節日,是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的節氣月。壹歲(拍照)分為十二天(十二月造,十二月造),按北鬥七星運算計算月序。鬥柄所指的日子叫做“鬥劍”(也叫簡悅)。在古代文化中,支與八卦的時間方位是聯系在壹起的,陰位是後天八卦的根位。是歲末年初的位置,代表著結束和開始,如《易說卦傳》:“根,東北之蔔,亦萬物之始。”也就是說,鬥柄從正東到正北(陰位,後天八卦位)順時針旋轉壹周,表示壹個“歲”(從立春到下壹個立春為壹歲)。銀月是“春天是積極的”,春天的開始是壹年的開始。立春是萬物的開始,是壹切自我更新的意義。鬥柄,北鬥七星,指向二十四節氣的建立,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7] [8] [9] [10]
西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吸收到《太初歷》中,作為《農事歷》的補充。在黃河流域,日影最長的壹天和最短的壹天(最短的壹天)是用土貴測量日影的方法來測量的。以冬季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季至日和下壹個冬季至日等分為24等份,每個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之間的間隔為15天。計算中是否考慮了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沒有考慮。“土歸日影法”劃分的節氣,將冬季至日列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始於冬季至日,止於大雪。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300多年前(1645)建立的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壹個360度的圓“黃道”上(太陽在天球上壹年的視路徑),它被分成24等份,每15為65438。也就是說,太陽從黃經0度開始(這時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進到15度為壹個節氣,運行壹次回到春分就是壹個回歸年。黃道的周長是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壹個節氣,每個節氣度數相等,時間不等。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何時落下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以“太陽經度度數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止於大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