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肉面
臺灣素有牛肉面王國之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牛肉面店,且臺灣的牛肉面融合了各地料理精髓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湯頭濃郁鮮美、面條筋道、牛肉、牛筋大塊又實在,俘獲吃貨的嘴,也使得遊客們來到臺灣若不吃碗牛肉面,仿佛就多壹分遺憾。
名氣店家:林東芳牛肉面(臺北)、史記正宗牛肉面(臺北)、老張牛肉面(臺北)、段純真牛肉面(新竹)、永康牛肉面(臺北)、香園牛肉面(高雄)、真善美牛肉面(臺北)、牛店(臺北)、滿庭芳牛肉面(臺中)、七十二牛肉面(臺北)等。
2、蚵仔煎
蚵仔煎是很多大陸遊客熟悉的小吃,民間傳聞,當年鄭成功大敗荷軍,荷軍在壹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壹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臺的小吃。
名氣店家:賴記蚵仔煎(臺北寧夏夜市)、七佳蚵仔煎(臺南花園夜市)、海埔蚵仔煎(花蓮)、王記蚵仔煎(新竹)、清泉號(臺北華西街夜市)等。
3、鼎邊銼
傳統鼎邊銼原本是在福州人的家常小吃,後來變成臺灣特色小吃之壹,以基隆鼎邊銼最為聞名。“銼”是臺語,為爬滾的意思。以米磨成粉調水成糊,沿火熱的大鍋邊緣壹抹而成薄皮,再取出切絲,加入蚵仔、金針、木耳、筍絲、魷魚絲,熬成湯料而成。
名氣店家:基隆廟口夜市等
4、大腸包小腸
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壹種特殊小吃,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切開後,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式香腸,即成為「大腸包小腸」,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臺灣某些地區的夜市也會提供豪華版本的大腸包小腸,除了香腸之外,還會加上各種如蒜頭、花生粉、酸菜等配料,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口味及口感。
不同的夜市會推出不同的不同的大腸包小腸版本,有“豪華版”、“國民版”等。
大腸包小腸遍布臺北各大夜市,比如士林夜市、師大夜市等。
5、官財板
棺材板是先將厚吐司切開,裏面放上各種不同的餡料,然後經過高溫油炸後出鍋即可。推薦的餐品有:麻辣雞肉、鳳梨蝦球等。
6、姜母鴨
鴨肉營養豐富,特別適宜夏秋季節食用,既能補充過度消耗的營養,又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姜母鴨是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於臺灣冬天進補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鴨肉(臺灣特產紅面番鴨)、老姜(臺語姜母)、米酒、胡蔴油、中藥藥材包,***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或炭火,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7、蚵仔煎
蚵仔煎是很多大陸遊客熟悉的小吃,民間傳聞,當年鄭成功大敗荷軍,荷軍在壹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壹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臺的小吃。
名氣店家:賴記蚵仔煎(臺北寧夏夜市)、七佳蚵仔煎(臺南花園夜市)、海埔蚵仔煎(花蓮)、王記蚵仔煎(新竹)、清泉號(臺北華西街夜市)等。
8、甜不辣
甜不辣由日語音譯而來,是用魚肉打成魚漿,再和上面粉、雞蛋、海鮮等,然後入鍋油炸,可根據個人需求再淋上調味醬。作為臺灣名小吃之壹,在各大夜市都能找到。
名氣店家:賽門甜不辣(臺北)、頂級甜不辣(臺北艋舺夜市)、吉甜不辣(臺北)、食谷飯堂(臺中)等。
9、章魚小丸子
章魚小丸子,素有皮酥肉嫩、味美價廉之特點,成為家喻戶曉的小吃,章魚小丸子的成份主要是章魚,章魚燒粉,柴魚片,海苔,沙拉醬,章魚燒醬等。
10、鳳梨酥
鳳梨酥是臺灣最具人氣的伴手禮,遊客來臺不嘗壹口或帶壹點回家,總覺得少了點什麽。臺灣鳳梨酥的酥皮奶香四溢,內陷主要分為兩種,壹是傳統內餡,用鳳梨加冬瓜制成,口味不會太酸。另壹種是土鳳梨酥,只有鳳梨,口味會略酸壹些。
名氣店家:佳德糕餅、微熱山丘、維格、梨記、糖村、郭元益、裕珍馨、舊振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