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浸豆
浸豆是制作腐竹的首道工序,在上壹天的晚上要把準備用來制作腐竹的黃豆放在桶裏,用水泡浸壹個晚上。
2、沖洗
經過壹晚浸泡的黃豆,在進入磨漿工序前,必須先把原來浸泡黃豆的水隔幹,然後用清水沖洗壹次,使浸泡過的黃豆清潔無雜味。
3、磨漿
磨漿是耗時較多的壹道工序。磨漿的工具是壹副石磨,直徑約有60厘米,過去是靠人用手推,現在安裝了電動設備,省力但不省錢。磨豆漿放豆時不能圖快,要少許少許地放豆,間中再加點水,磨完18斤豆要兩個小時。
4、榨漿
經石磨磨出來的黃豆漿,還需要經榨漿工序後才能進煮漿程序。原因是經石磨磨出的豆漿,包含有豆渣等成分。榨漿其實就是過濾。榨漿的工具有二,其壹是榨漿桶,由上乘杉木板材制作而成,桶的中間有壹隔板。隔板上鑿出了許多能過中指的圓孔;其二是榨漿袋,由疏密適中白布縫制而成。榨漿時,首先把榨漿袋放置在榨漿桶隔板之上,把石磨磨出來的豆漿倒入榨漿袋內,然後手執榨漿袋袋口,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擰幾圈,壓縮榨漿袋空間。漿水從細小的布孔擠出。此時,還要不斷地用力在榨漿袋外擠壓,擠出袋內的細末漿水。袋內的漿水擠出來後,只剩下豆漿渣。為提高利用率,還要在袋內倒入適量的清水,用手攪拌豆漿渣,進行二次榨漿。二次榨漿後,要把袋內的豆渣倒到另壹個木桶上,聽龔師傅說,豆渣沒什麽營養,過去有人用來餵豬,現在把它作為果樹的肥料。榨漿工序費時費力。
5、煮漿
完成榨漿工序後,便進入煮漿工作。煮漿前,首先要將榨出的豆漿用勺子澆到鍋裏,煮漿的鍋與我們家庭煮飯炒菜的鍋不同,煮漿鍋的鍋底較平。壹個煮漿鍋壹次頂多能放兩斤黃豆的豆漿。龔師傅的工場裏***有九個煮漿鍋,每個鍋下有獨立的竈口,所以他壹次只能煮18斤黃豆的豆漿。把豆漿澆到鍋後,接著就要在每個竈口裏添草燃燒。添草功夫雖然簡單,但也挺講究。每次草不能添得太多,竈內的火也不能太猛。隨著燃燒加溫,要用鍋鏟鏟鏟鍋底,以免豆漿粘鍋底。豆漿煮滾後,鍋面會出現漿泡,要用木刮把這些漿泡刮到鍋邊,再澆到膠盆子裏。
6、起竹
起竹算是腐竹制作的最後壹道工序了。每個鍋的漿泡去掉後,要再燒草加溫,直至把豆漿煮滾,然後停火。幾分鐘後,鍋面的豆漿會結成壹層漿膜,龔師傅用手的中指食指和拇指在鍋面漿膜中間壹夾,迅速提起,然後放在鍋上面的竹竿上,這便是腐竹。在煮漿鍋第壹次夾起的腐竹稱為頭浪竹,頭浪竹是是質量最好的,因此,它的價錢是稍貴些。以後在煮漿鍋夾起的腐竹稱為二浪三浪……,最後起的腐竹稱為甜竹,雖然甜竹質量稍差些,但價錢也便宜,有很多食客也喜歡甜竹,買回放少許蔥子和豆鼓蒸,另有壹番風味。煮兩斤黃豆漿時間不短,從起頭浪竹到最後起的甜竹要花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