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能默寫古詩。
⑵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誌氣的決心。
⒊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誌氣的決心,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⒈復習:離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與友人分別時或是表達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或是表白自己的心誌,這種種的離情別緒都凝聚在這字字凝練的古詩中。同學們,妳們都知道哪些送別詩?
⒉揭題:今天,我們在學習壹首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壹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板書課題,齊讀。
⒊解題: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妳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麽?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壹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⒋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寫七言絕句,後人譽王昌齡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壹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⒌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兩首,這壹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壹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二、初讀詩文,初步感知
⒈自讀,讀準確,讀流利。
⒉借助註釋想想詩句的大體意思。
⒊多種形式朗讀。
三、自主交流,理解詩意
⒈自主理解字義:
⒉交流詩句之意:昨夜,秋雨綿綿灑滿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獨的楚山。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妳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中的冰壹樣純潔。
四、品讀詩文,賞析感悟
⒈品讀前兩句詩
⑴請大家默讀前兩行,看看都寫到了哪幾種景物?(雨:什麽時候下起了什麽樣的雨?江:江面上是壹番怎樣的景象?山:在作者眼裏楚山什麽樣的?詩中還暗含著兩個人物)
⑵?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表現壹種怎樣的氣氛?(?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暗淡氣氛。)?楚山孤?表達作者怎樣是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的強烈的淒冷孤寂感。)
⑶前兩行有壹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壹***寫了兩首,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壹首描繪的是是前壹天夜裏兩人在芙蓉樓裏飲酒話別時的情景。(出示第壹首詩)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這此情此景,給妳壹種什麽感覺?(淒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行。
師: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後來因事被貶滴嶺南,在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蔚,龍標鎮非常偏僻,曾有許多的官員被貶於此地。他壹生生壯誌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
⒉品讀後兩句詩
⑴讀壹讀這兩句詩,說說妳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壹轉,從淒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麽,詩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麽呢?(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即高潔清廉。)哪些字詞告訴了妳詩人的信念?
冰心:從字面可以解釋為?詩人想用他說明什麽?
玉壺:玉壺是什麽樣子的呢?(裏裏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⒊歸納主題:《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的崇高氣節。
⒋表達手法: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⒌指導背誦。
五、拓展總結
⒈人生自古重離別,妳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⒉總結:人生自古傷離別。可是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著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們懂得堅持,只要我們學會珍惜,我們的離別將不再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