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時候,興凱湖並不是壹個邊境湖。在清朝初期,它完全屬於中國,本可以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但1860年中俄簽訂《北京條約》後,成為界湖。
興凱湖分為兩個湖,壹個是北面100公裏,壹個是東西60公裏,面積4380平方公裏。湖面海拔69米,最深處10米,總庫容約24026億立方米。小湖又叫大巴庫湖,南北寬4.5公裏,水位相對高於大湖!
興凱湖是中俄邊境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積4380平方公裏,其中1.280平方公裏在雞西市密山。興凱湖水資源豐富,最著名的是白魚和白蝦。當然除了這兩個特點,四大魚鯽魚鮑魚也是很有名的!
然而,隨著中俄多年來的持續捕撈,興凱湖的漁業資源也表現出了匱乏。所以為了保護興凱湖的魚類資源,每年的6月6日到7月20日就成了禁漁期。
興凱湖大白魚最大的特點是:潔白如玉,體重大(可達10 kg),身材高大,發育良好,以善遊泳著稱。而且興凱湖的白魚鮮嫩,烏蘇裏江的三文魚,綏芬河的灘頭魚,並稱為“寒方三寶”。
然而,隨著多年來捕撈量的增加,興凱湖的白魚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嚴重時甚至達到“瀕危”狀態。為了延續白魚的種族繁衍,幫助恢復興凱湖的生態。
2002年,“大白魚”人工孵化順利完成,有關部門開始實施增值放流行動。截至2021年底,密山市向興凱湖水域投放經濟魚類7000多萬尾,其中“大白魚”魚苗450多萬尾。
有人說過度捕撈是導致魚類繁殖跟不上節奏的最大因素,其實不然!
興凱湖白魚之所以稀少,捕魚只是壹個很小的方面。真正的原因是“外來物種入侵”。
興凱湖受環境和氣候因素的影響。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沒有被汙染的大型淡水湖之壹。
因為水質好,為了提高漁業資源的經濟性。經濟價值可觀的銀魚被引入興凱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銀魚壹度成為我國的主要經濟魚類。銀魚的捕撈給當時的太湖和鄱陽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大銀魚:尖頭銀魚和長鰭銀魚的統稱。銀魚又叫條紋魚、面條魚,是壹種沒有胃的兇猛魚類,最多能長到15 cm!
銀魚是壹種富含鈣、高蛋白、低脂肪的魚類。基本沒有大魚刺,適合小孩子吃。根據現代營養學分析,銀魚營養豐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而且銀魚不去鰭去骨,是壹種營養全面的“整體食品”,有利於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延年益壽。
對於初步的試驗,相關性只是在小星開湖作為試驗點來驗證可行性。
可惜,沒想到,大銀魚死在了小興凱湖。至此,有關部門已經完全放棄了大興胡凱湖銀魚的引進計劃。
但古語有雲,“有意插花不能開花,無心插柳柳成蔭。”到了汛期,小星開湖排水泄洪,湖中殘留的銀魚最終流入大湖。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銀魚已經在大興胡凱湖生根繁殖,而且已經泛濫成災。
大銀魚入駐後,湖區銀魚數量開始急劇下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凱湖80%的總捕獲量來自白魚。2010年,銀魚成為漁業經濟的主要來源,其中銀魚的漁獲量為36.4%,而銀魚的漁獲量僅為7.7%。
自從進入興凱湖以來,銀魚為了生存繁衍,壹直在這個湖區吃魚蝦甚至魚卵。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大銀魚完全占據了上位,妥妥的成為了興凱湖的“壹哥”。
因為銀魚本身又小又細長,適合垂釣。漁民使用高密度的漁網進行作業,類似於今天的“無家可歸網”。
雖然高密度的網可以成功捕撈銀魚,但也變相傷害了其他魚種甚至幼魚的魚苗。這也給興凱湖其他魚種的生存蒙上了壹層陰影!
興凱湖銀魚的引種計劃可以更好地改善當地的漁業經濟。但該規劃相當於壹把“雙刃劍”,提高了經濟價值,卻給興凱湖本身的生態平衡帶來了破壞性。
興凱湖白魚數量銳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要不是增值放生,白魚在興凱湖生活的日子就快結束了。
或許在未來的某壹天,銀魚可能發展成為興凱湖的“入侵物種”,湖區生態環境狀況堪憂!
妳對興凱湖的白魚銀魚有什麽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