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我們在近壹年多的時間內,就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了初步研究。
壹、 創設情境,鼓勵創新
小學生的學習幾乎完全依賴教師,只要求教師和書本之導向去記憶和容納知識。學生既缺少創造性思維的要求和壓力,也缺少相應的訓練,因此產生了依賴的心理。
(壹)創設情境,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憑借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的,雖然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某些概念進行判斷、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與具體形象聯系著。針對這個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如在教學壹年級實驗教材《好吃的水果》壹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水果,創設了壹個水果世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來到水果世界通過“吃吃、看看、想想、畫畫”的方法進行。教師拿出桔子問同學:“桔子是什麽形狀的?”“還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呢?”(學生搶著答:“太陽”、“衛星”、“皮球”、“毛線團”、等等。)“請同學們把剛才說的畫下來。”待到學生畫差不多了,教師就剝開桔子,請學生吃,同時問:“桔子瓣像什麽?”(學生會爭先恐後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鐮刀”、“香蕉”……)這時,學生的作業紙上就出現了許多聯想出來的物體。像這樣吃著、看著、想著、畫著的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培養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從孩子們的心理特征、知識、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出發,引導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更新、更奇的作品。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多進行添畫、組畫、記憶畫等練習,培養、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內容拓寬、畫活。
如教學《手形的聯想》壹課時,對壹年級學生來說,手畫的“美”與“不美”,我認為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如何運用手的形狀來想象畫面、布局、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給學生講清楚如何運用“手”來聯想後,我又啟發他們想象手的多種姿態:如撐開、握緊、手指分開等,同時我又在黑板上畫出動態線條進行引導。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最後,壹幅幅姿態各異、色彩豐富的《手形的聯想》作品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二、 合作探究,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在學生創新心理諸品質中,發散性思維是至關重要的方面。發散性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壹種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種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維過程。
我們知道,兒童作畫開始時都是憑印象來畫,常常是別人怎麽畫,他也照著畫。教師在課堂上要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常采用“壹問多思”、“壹題多種表現”等方法來教學。
(壹)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內在創造欲望,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更要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習慣。如畫“風”,可以對學生設問:“大風吹來時,會出現什麽情景”請每個學生不要忙著回答,多動動腦筋,然後,將各自的想法畫下來。這時,就會發現風吹的情景有多種多樣:有的學生畫樹幹彎彎的;有的畫樹葉滿天飛;有的畫帽子飛了;有的畫水起大波浪,在這基礎上,選幾張有代表性的作業給學生看,先請學生進行評論,再由教師總結、指出較好的作業好在哪裏,值得借鑒的地方在哪裏,同時指出較差的作業,差在哪裏,哪裏該糾正,這樣在學生思維發散後由教師進行評論、總結,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二)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盡可能的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調動每壹個學生的潛能和學習積極性。比如:像《閃光的煙花》、《我在空中飛》等課,都可以按照學生的特點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討論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把學生的思維自然的轉變成“我想畫”、“我要畫”、“我壹定能完成好”。然後把個人作品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既可相互學習又可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讓學生靠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三、 倡導民主,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培養創新思維教學的前提。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沒有思想負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發表欲,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從培養思維的批判性來進壹步培養創新思維。
(壹) 敢於向書本挑戰
對於書本知識,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學生“入乎其內”,而忽視“出乎其外”的學習指導,久而久之,學生成了書本的奴隸,大大扼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創造性。因此,要教育學生批判性地對待書本知識,不唯書,通過實踐活活動,來證明書本上的方法不是唯壹的,根據每個人個性特點,書上的方法也不壹定是最好的。
(二)敢於向老師挑戰
“聽老師的話”是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壹個歷史性話題,“唯師之命是從”心理定勢在當今中學生中越演越烈。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是這樣的,這是老師說的……”如此這般,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要求教師發揚民主,尤其是教學的民主,摒棄傳統社會賦於老師的師道尊嚴,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成為學習的壹員,讓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三) 敢於向別人挑戰
從眾心理不利於個體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就得鼓勵學生不要盲從別人的思維模式。
比如在上《午睡》這壹內容的兒童畫的想象畫時,很多學生都很自然的想到了畫壹個小朋友們睡在床上表示睡覺,然後在屋外畫了壹個紅紅的太陽表示中午,假如大家都這樣畫了,那就沒有創意了。這時老師就要鼓勵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表示睡覺呢,還有沒有別的內容表示中午呢?在老師的啟發下小朋友們想到了睡覺不壹定在家裏、不壹定在床上,中午也不壹定要畫壹個太陽。
四、 建立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促進創新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建立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二十壹世紀的繪畫是走向分析設計的時代,強調個人的自信。學生能否成才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尊重他們的個性,學生個性中的獨特人格特征,如敏感、強烈的表現欲、好強、自信,教師應給予鼓勵和保護。
傳統教育喜歡用統壹標準要求學生,壹致性的思維、壹致性的表現方法、壹致性的作業,使學生形成循規蹈矩的思維模式,不敢越雷池壹步,造成學生的自卑感,容易使他們缺少信心,更無從談創新思維。美術教育中培養創新思維必須因材施教,以使每個學生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從而使每個人都得以發展。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來的千差萬別,教師應科學地看待,而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去修改或否定學生的作業。
如何科學正確地評價,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施。
(壹)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
學生美術作業反映著他們的心理發育水平、性格愛好、情感、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因此,我們用壹種尺度去要求和衡量學生作業是不現實的。學生繪畫的能力與特征跟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密不可分,評價他們的作業應考慮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個性表現,以及審美趣味的不同,要給每個學生留有各自的發展空間,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作業,充分肯定進步。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應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潛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評價
美術作為藝術創造具有鮮明個性,並沒有統壹答案,學生的繪畫創作更無“對”、“錯”可言,只有“好”、“壞”之分。每個學生對於自己的作業都很自信,他們的畫不受任何限制,沒有清規戒律的束縛,同時由於受技術能力的局限,學生在作業中表現的藝術趣味並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們的畫在成人看來也許很稚拙,但每壹幅畫他們都能解釋很多個這樣畫的理由。教師在評價作業時,應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找出他們作業中的閃光點加以表揚,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
(三)從愛心出發進行評價
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教師要從愛心出發,把對藝術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對學生作品的愛、對學生在繪畫中表達的天真爛漫的個性和情感的愛融匯在壹起,對學生作業進行科學的評價,以自己對學生點滴進步的由衷高興,點燃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熱愛。
另壹方面,對於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還應適當、靈活地進行壹些反面評價,指出不足並給予具體幫助。
總之,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轉變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並切實加以引導,就壹定能夠使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得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