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孩伏霞·鄧洛普(Fuxia Dunlop)於20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進行研究。當時她還是想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於是選擇了四川成都,成為了四川大學的留學生。沒想到,女孩對學術研究不感興趣。當她申請獎學金時,她耍了壹個花招。學術研究是假的,腦子裏浮現的川菜才是她真正的愛好。
於斯
“舌尖”時代後,誕生了大量的美食紀錄片,有講川菜的,有講湘菜的,有講順德風味的,有講新疆風味的。
這些美食紀錄片滿足了壹大批美食愛好者的胃口,很多人跟著這些紀錄片,飛到這些美食之都,壹家店壹家店打卡。但是這些紀錄片,看多了會覺得沒意思。坦白說,商家打廣告的嫌疑越來越重,算賬匯總食物的部分越來越虎頭蛇尾。
藏在街頭巷尾的食物
不過最近有兩部美食紀錄片值得壹提:壹部是街頭美食鬥士,是韓國人拍的。主角是白鐘元,韓國綜藝節目中著名的美食家。他帶領壹個團隊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尋找街頭小吃。第壹季,* * *拍攝了六集,其中三集涉及中國,包括成都、香港和哈爾濱。韓國人拍綜藝節目的技術壹流,而白鐘元提前對中國各地的美食和小吃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所以他所到之處,尋找的街邊小店都是當地人最愛吃的美食。所以,這個美食綜藝節目是有說服力的。
第二部美食紀錄片叫《壹串串人生》,顧名思義就是盤點中華大地上最著名的烤肉串。不要小看烤肉串。這種看似樸實無華的街頭小吃,在夏天配上冰鎮啤酒,是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的最佳伴侶。
《壹串串人生》最大的特點當然是不盤點羊肉串、烤魚、排骨、肉筋之類的普通羊肉串。滿街都是這樣的烤肉串,沒什麽好盤點的。這個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盤點那些藏在大街小巷的“黑暗食物”。
看了幾集就該喘口氣了。烤蠶蛹,蠶沙,羊鞭,豬眼,豬鼻筋,血管,海香腸是什麽?這麽說吧,這些食物襯托出妳平時吃的烤腦花和羊腰,都顯得很幼稚。
總之,在我們的嘴裏和胃裏,幾乎沒有什麽是烤不出來的。
我為什麽要推薦這兩部美食紀錄片?首先,《街頭美食鬥士》涉及壹個話題: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美食?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妳會發現,美食是沒有國界的。
比如節目主持人白鐘元是韓國人,但他在成都說中文,在香港說粵語,在泰國說泰語,在日本說日語。似乎很多語言他都是唾手可得,讓人佩服。
但他在節目中謙虛地說,他的中文其實是“菜單中文”,也就是說,他是根據菜單點菜的時候學的中文。中文還達不到日常交流的地步,他只能看懂菜單,其他語言也是在這種“菜單”的形式下學會的,這就是美食無國界的最好說明。
其次,壹串人生涉及的另壹個話題是:中國人什麽都能吃嗎?這其實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當然,有人會認為這是壹種東方主義的偏見。看來中國人是未開化的野蠻人,文明程度堪憂。東西到了我們手裏,首先想到的屬性就是有沒有食用價值。從這種不是偏見的偏見出發,會引發另壹種聲音的質疑。中國發明的黑暗食物,外國人似乎很難接受。
大概是因為文化的隔閡,西方人來到中國後膽小怕事,不敢嘗試任何東西。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美食
但是,今天推薦的這本書的作者是個例外。這個英國女孩的名字叫福夏·鄧洛普。她寫了壹本關於中國烹飪的書,名為《魚翅和胡椒》。如果妳翻翻她的簡歷,妳會發現她不僅研究中國烹飪,還寫了川菜食譜和魚米之鄉:中國江南美食。這令人印象深刻。在我的記憶中,上壹次我讀到中國烹飪以烹飪書的形式介紹給西方人,是楊步偉的《中國烹飪書》。
楊步偉是趙元任的妻子,趙元任是中國的語言之父。當時,趙元任帶著妻子在哈佛大學教書。他的妻子楊步偉是壹個新時代的女性,不願意做家庭主婦。她曾長期接觸西方人,發現這些人對中國的飲食文化非常無知。所以她利用業余時間寫了壹本中國烹飪書。她自己不懂英語。她用中文寫了這本書,女兒幫她翻譯成英文,丈夫幫她做筆記。可謂是壹部全家完成的書。
她從中國食物的烹飪原則和用餐禮儀寫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並介紹了中國各地的傳統習俗。出版後被《紐約時報》報道,大受歡迎,轉載20余次。
付霞是壹個在牛津長大的英國女孩,畢業於劍橋大學文學系。她對中國文化感興趣。90年代來中國做研究,還是想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所以選擇了四川成都,成為四川大學的留學生。誰也沒想到,這個女孩對學術研究壹點興趣都沒有。當她申請獎學金時,她耍了壹個花招。學術研究是假的,腦子裏浮現的川菜才是她真正的愛好。
大多數留學生,如果對中國的美食感興趣,也僅限於做壹個吃貨,但傅霞不壹樣。她對食物更有野心。除了吃飯,她還想學做飯。她甚至報了壹個廚師培訓班,成為當時川菜學院唯壹的外國女生。她不僅成為了壹名專業廚師,還真的把美食當成了壹種文化來研究。畢業論文學的是川菜,後來寫了川菜菜譜,從壹個純粹的吃貨變成了地道的中國美食家。
魚翅和辣椒是她這幾年學習中國美食的心路歷程:壹個從壹開始壹看到皮蛋就惡心的西方人,變成了喜歡吃辣,吃兔頭,喜歡川菜和火鍋,什麽都敢吃的美食家。
東西方的飲食偏見
中國人真的什麽都敢吃嗎?這與其說是文化偏見,不如說是誤解。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第壹,不管承認與否,中國的飲食文化確實很古老。比如商朝的傳奇廚師伊尹,因為烹飪知識豐富,甚至被任命為宰相。這是中國廚師的祖先。在中國歷史上,關於文人、美食家、廚師的故事數不勝數。經過這麽多年的歷史積澱,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已經滿足不了自己單純的食欲,所以我們的飲食目的就是孔子在《論語》和《勤勞之鄉》中提到的“食不厭精,味不厭精”。普通的食材無法滿足人們對美食的追求,所以我們需要在更豐富甚至離奇的食材中尋找存在感,這大概就是所謂“中國人什麽都敢吃”的原因。
還有壹個時代原因值得壹提。和我們父輩壹樣,都經歷過饑荒。上個世紀,中國的局勢發生了變化,政治運動和天災人禍,老百姓過得像螞蟻壹樣。饑荒年代,人們什麽都能吃,什麽都敢吃,什麽都得吃,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做法和吃法——不要小看這種“吃”的形式主義。在平時,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但在那個沒東西吃的年代,吃壹點食物有很多方法。那些發明出來的“吃法”,讓人們保留了優雅的人性尺度,又不失基本的文明。
來自饑荒年代的壹代人對過去缺乏食物和吃飯困難有記憶。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浪費食物。換句話說,壹種食材,無論是肉還是骨頭,都要吃透吃透;無論是脂肪還是內臟;無論大白菜的葉子還是大白菜的幫助都可以浪費,這是對食物最基本的尊重。
食物面前,人人平等。中國人什麽都敢吃,可見他們對食物的尊重。借用傅夏書中的壹句話,我們喜歡食物,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能從吃中找到安慰:“生活是苦的,但食物能帶來壹點暫時的甜蜜。”
付霞已經在中國很多年了。她寫過很多美食文章,對中西飲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看來,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讓中國人接受西餐壹樣困難。
傅夏在《魚翅與胡椒》中寫了壹章,講的是中西飲食文化的差距。說到飲食文化,我們總是有說不完的理由驕傲。中國有八大菜系,包括炒、煮、煎、蒸的各種技法,精湛的手藝和烹飪。我們甚至把中國的炒鍋推廣到全世界。根據福廈的數據,現在65%的英國家庭都有中式炒鍋,中餐甚至超過印度菜,成為英國人最喜歡的“國菜”。當然,這些都值得我們驕傲,但不是我們滋生傲慢的理由。
西方人對中國的美食有偏見,那麽我們不是對西餐有偏見嗎?
在我們的心目中,西方的飲食是漢堡、意大利面、沙拉、燒烤等。我們不會詳細考慮意大利飲食、法國美食和英國美食。在我們的偏見體系中,他們都是壹樣的。我們是美食大國,也應該對世界各國的美食持包容態度,平等對待世界各國的美食。
要知道,在吃的文化上,我們是有歷史的,別人是可以趕上的。我們的文化是真實的,別人可以吸收同化。別人都在學,我們卻在堅持。這就是我們的狹隘。
責任編輯: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