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藥味甘,辛,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煆:斂瘡生肌,祛濕止血。
app應用
1.溫病氣實熱證。本品性辛涼,性清熱瀉火,辛涼解肌熱,甘寒清胃熱,消渴。是清肺胃氣,分離實熱的重要藥物。對於溫病來說,氣分為實熱,癥狀為熱盛、煩渴、多汗、脈沈。常與知母配伍,如《傷寒論》白虎湯。本品有清氣散熱的功效。若與清熱涼血的玄參同用,可治氣血兩燒的熱病,癥見譫妄、譫妄、斑疹等,如《溫病論》。
本品既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又能祛暑。可與人參、麥冬等配伍。,並可用於治療那些有體熱、心煩、口渴等癥狀的人,如朱燁石膏湯(《傷寒論》)。
2.肺熱氣喘咳嗽。本品辛涼入肺經,長於清解肺經實熱,可與麻黃、杏仁配伍止咳平喘,用於治療肺熱、氣喘、發熱、口渴等癥,如麻杏石幹湯(傷寒論)。
3.胃火牙痛頭痛口渴。本品具有清胃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胃火引起的牙齦腫痛。常與黃連、升麻等配伍,如衛青散(正宗外科)。治胃火頭痛,可與川芎配伍,如石膏川芎湯(雲苓子蘇文病機齊壹保濟論要)。服用本品清胃熱,可與知母、生地、麥冬等配伍。用於治療胃熱上蒸、津傷引起的口渴癥,如玉女湯。
4.潰瘍不收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本品具有斂瘡生肌、祛濕止血的功效。如潰瘍未愈,可用紅粉研末敷患處,如九壹散(中國藥典2000年版);濕疹瘙癢,可用枯礬,如威爾分紙膏(鏡月全舒);治濕瘡腫癢,可配黃柏,如石黃散(《清囊秘傳》);水火燙傷,可配青黛,如牡蠣粉(外臺秘方)。
用法用量:石膏15-60g,先煎。外用適量煆石膏,研末敷患處。
註意脾胃虛寒陰虛內熱。
古籍文摘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寒熱,心逆氣逆,氣驚,口幹舌燥,停不下來,...產奶,金瘡。”
2.《名醫實錄》:“除氣、頭痛、體熱、三焦熱、皮膚熱、胃腸膈熱、肌肉松弛、出汗;消渴除煩,脘腹脹滿,氣短喘鳴,咽喉發熱。”
3.《西醫學熱》:“石膏,性涼,能散,有透表舒肌之功。外感熱盛者,大膽用之,勝於仙丹。.....壹種是傻用石膏來治療外感實熱,癥狀較輕的還會二許;若實熱劇烈,且慣至四五七八兩,或單用,或與其他藥同用,須煎三四杯湯,慢慢飲之,熱度退下,不必盡藥。”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水合硫酸鈣(CaSO4 2H2O),含量不低於95%。
2.藥理作用:石膏解熱的動物實驗有不同的結論。白虎湯解熱作用明顯;石膏提取物在低劑量時興奮離體蟾蜍心臟和家兔心臟,而在高劑量時抑制;石膏可以提高肌肉和周圍神經的興奮性;對於離體兔小腸和子宮,低劑量石膏增加振幅,高劑量石膏降低張力和振幅。Hands溶液中的石膏能明顯增強兔肺泡巨噬細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膠體金的吞噬能力,促進吞噬細胞的成熟;石膏溶液能顯著恢復燒傷大鼠減少的T細胞數、淋巴結百分率和淋巴結CPM值。石膏有縮短凝血時間、利尿、增加膽汁排泄的作用。
3.臨床研究:結合傳統治療肺熱咳嗽的經驗,用石膏和知母治療急性肺炎、支氣管炎和毛細支氣管炎療效顯著。據報道用石膏120g,麻黃、桂枝各30g,研末,水煎數次,治療發熱200例,有效率181(新中藥,1980,6: 28)。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成人重度特應性皮炎10例,服藥1-3個月,均取得顯著療效(1991,4: 42)。麻杏石幹湯治療皮膚抓傷42例,取得顯著療效(臨床皮膚病學雜誌,1999,2: 79)。以竹葉石膏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4例,全部治愈(河南中醫雜誌,2000,6:52);此外,石膏還可用於治療糖尿病、麻風病神經痛、日本腦炎、流行性感冒和外科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