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讀汪曾祺的文字,我們就像是在陪伴著他壹起品味生活。
汪曾祺對“吃 ”頗有研究,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獅子頭、手把肉、鱖魚、面茶、幹絲、以及在西南聯大的那些年對昆明小吃的研究,他都通過文字書寫了出來。
而這些記敘,其實不只是簡單的對生活瑣事,柴米油鹽的描寫,從吃這件小事中,他也能悟出許多人生道理。
例如在聊人的口味問題時,他就這樣寫道:
“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文化也應該這樣。”
作為江南水鄉人,像南方的食物壹樣,他的生活也是無比精致細膩的,他是作家裏面的美食家,美食家裏的生活家,是懂得慢生活,且活的有滋有味的人。
汪曾祺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好奇與探究,這就是他為什麽能夠永遠保持著那顆純粹之心,在紛繁變化的世界中,固守著對待生活的那份閑情清歡。
“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關於花草樹木,汪曾祺也有著自己的觀察與研究,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總能引起他的興趣,他對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和熱愛,在瑣碎繁復的事間萬物中得到綻放。
?《人間生趣》這本書,就匯編了汪曾祺對於壹茶壹飯,壹草壹木的記錄與熱愛
三大篇章:人間草木、人間有味、人間有趣
有關生活 | 美食 | 故鄉 | 花草 | 回憶
?描繪尋常生活中的花草樹木,壹膳壹食,閑趣故事,質樸平實,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我原以為波斯菊只有南方有,後來在張家口壩上沽源縣的街頭也看見了這種話,只是塞北少雨水,花開的不如昆明滋潤。在沽源看見波斯菊使我非常驚喜,因為它使我壹下子想起了昆明。波斯菊真是從波斯傳來的嗎?那麽妳是壹位遠客了。——《昆明的花》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壹根壹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裏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壹點水,給顧客,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鐵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貼秋膘》
進巷口,過麻石磨盤,左手第壹家是壹家“茶爐子”。茶爐子是賣開水的,即上海人所說的“老虎竈”。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燒茶爐子的是他的女人。茶爐子四角各有壹口大湯罐,當中是火口,燒的是粗糠。壹簸箕粗糠倒進火口,呼的壹聲,火頭就躥了上來,水馬上呱呱地就開了。——《草巷口》
生活在這世間,我們 壹定要愛著點什麽,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購買鏈接: 《人間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