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桐城三鮮豆腐皮
“老桐城”是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支路口的壹家大型餐館的名字。以著名小吃三鮮豆皮聞名,被譽為“豆皮之王”。這家餐廳成立於1931。它最初位於古漢口城堡大直門外,是城鄉之間的通道。所以取名桐城甜品店。抗戰勝利後,又恢復營業,改成了妳的老桐城甜品店。這家店模仿湖北傳統小吃豆皮,決心改良,很受甜食的歡迎。
豆皮是湖北農村的壹種地方風味小吃。制作方法是將綠豆和大米混合,放入鍋中磨成薄皮,裹上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放入油中炸熟。老桐城酒家高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為主要原料制作餡料,獨創三鮮豆皮。皮包金黃有光澤,入口脆嫩,更受歡迎。他被稱為“豆皮王”。毛澤東嘗了四次,每次都很欣賞。外地人、外賓來武漢,盡快吃到老桐城豆皮。
2
四季美湯包
在離老桐城不遠的江漢路附近,有壹家小吃店叫四季美,被武漢人譽為“灌湯包之王”。“四季美”位於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附近,意思是壹年四季都有好吃的,春天有炸春卷,夏天有冷食,秋天有炸大閘蟹,冬天有酥餅等。1927開業,生意興隆。後來高級廚師鐘生初等人在這家店做了武漢風味的小籠灌湯包,深受顧客歡迎,被譽為“灌湯包之王”。他們講究餡料,選材嚴格。首先,他們將新鮮的豬腿剁成糊狀,然後與肉凍和其他調味品混合,用薄面團包裹,放在籠子裏蒸,肉凍就成了湯。膏體鮮嫩,壹籠七個,配上姜絲醬和醋,鮮美無比。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他們除了要做鮮肉湯包,還要做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肉末湯包、什錦湯包。
解放後,“老四季美”灌湯包店生意興隆,從原址遷到漢江路與中山大道交叉口。現在它有三層作為營業大廳,有300多個座位,壹年四季客人如雲。
現在,四季美人湯包師傅另起爐竈,開了壹些湯包店。湯包的味道比以前差了很多,江漢路四季美湯包店的生意也不好。最近老四季店面臨拆遷的麻煩。
三
蔡林佶熱幹面
武漢的熱幹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逸夫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渣江面壹起,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壹。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初,漢口有個叫包利的人在關帝廟附近賣涼粉和面湯。壹個夏天的晚上,包利還有很多面條要賣。他怕變質,就把面煮好,撈出來掛在案板上。打包的時候,包利不小心把油鍋裏的芝麻油灑在面條上了。當時他靈機壹動,幹脆把麻油拌到面條裏,然後把面條扇涼。第二天早上,包利將拌有芝麻油的面條放入沸水中燙壹下,然後將水瀝幹,放入碗中。然後他又加了芝麻醬、辣椒醬、榨菜、蔥、姜、蒜、醬油、香醋賣涼粉,頓時讓人搶購壹空。吃完面條後,有人問包利他在賣什麽面條。他脫口而出那是“熱幹面”。從那以後,包利專門賣“熱幹面”,教了很多徒弟。幾年後,壹個名叫蔡的學徒在漢口路開了壹家名為記的熱幹面館,逐漸成為熱幹面的名店。
蔡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854號。其熱幹面,晶瑩潔凈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如今熱幹面早已遍布江城,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是必不可少的。
四
順祥居烤梅子
漢口花樓街與交通路交叉口的順祥居,是壹家有著近50年歷史的老店。這家店做的重油烤梅子,重而不膩,味道鮮美,形似菊花,壹看就讓人食欲大開。烤梅子的制作方法是將肥豬肉、饅頭、橘餅、花生、冰糖、葡萄幹等切好。成小丁,略炒,再拌桂花、紅綠絲、白糖做餡。面粉加適量水,加少許鹽揉成面團,搟成荷葉狀薄皮,加入餡料加少許香油包好。烤梅子,炒梅子,烤梅子,或者清蒸梅子,都是香甜可口,讓人百吃不厭。
福清和牛肉米粉
“福清和”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附近,以湘味米粉聞名。粉滑可口。
可惜這家老店也因為某些原因在2007年倒閉了。
六
五芳齋湯圓
在武漢,還有壹家餐廳——五芳齋餐廳,享有“湯圓之王”、“粽子之王”、“餅團之王”三大稱號。壹百多年後,這家店以其餃子、粽子和糕點而聞名。
五芳齋,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大支路,原是壹家酒樓,建於民國35年。以經營寧波風味水餃聞名,有“寧波湯圓王”的美譽。湯圓由黑芝麻、桂花等制成。,而且它們的味道很好吃。
五芳齋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壹百多年。如今,五芳齋將現代化設備與手工制作相結合,從單壹的寧波湯圓小吃品種發展到數十種多味湯圓和速凍系列,並繼續保持選料嚴格、配料傳統、制作精細、口味純正、油而不膩的獨特風味,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
七
小桃園煨湯
如果妳想品嘗武漢的煨湯,“小桃園”是最好的選擇。這家小店位於漢口勝利街蘭陵路,號稱“燉湯專家”。這家店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豬蹄湯、馮跋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瓦罐雞湯最有名,原料是黃陂、孝感出產的肥嫩母雞。將雞塊放入油鍋中煸炒,然後倒入盛有開水的瓦罐中,用大火煮至熟,再用小火煨透。這湯原汁原味,營養豐富。
八
老錢記牛肉豆絲面窩
老千記是壹家風味小吃店,位於武昌司門口。主要經營牛肉絲和豆面,還負責牛肉湯菜品。
豆絲是用綠豆和大米,磨成漿,在鍋裏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愛吃,吃法很多,有湯豆絲,豆幹絲,炒豆絲。老錢驥經營炸牛肉和豆條。油炸時,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幹炸或軟炸。味道不壹樣,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有黃牛眉、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花片等。,加調料,在香油炸爐裏炸。牛肉吃起來酥脆滑嫩,豆絲軟潤。牛肉和豆絲的味道混合在壹起,別有風味。
武漢人早熟,最愛吃面。在武漢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熱氣騰騰的油鍋,金黃的面條在裏面翻滾,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綿沃是武漢特有的,成立於19年底。當時漢口漢正街季家嘴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叫常誌仁。他看到燒餅生意不好,就嘗試創造壹個新的早期品種。他讓鐵匠做了壹個凸窩形狀的鐵勺,澆上混有大米和黃豆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在油鍋裏炸出邊緣空心、色澤黃脆的圓形年糕。吃起來厚的地方軟,薄的地方脆,叫面窩。流傳了100多年,成為武漢壹種物美價廉的特色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