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廣東才知道,珠江作為中國第三大水系,有八個入海口,都以“門”為名。虎門除了著名的虎門,還包括橫門、磨刀門、雞啼門、泥灣門、懸崖門、虎跳門。這些河口名為閘,構成了珠江三角洲發達的水網,都處於鹹淡水的交匯處。河水流向大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的有機物,海水漲潮的時候,湧入了大量的海洋浮遊生物,給這些水域的水產帶來了豐富的營養,孕育了許多名優水產品。鬥門商河和新會周目的黃沙蛤就是其中之壹。
1994年4月的壹個星期天下午,我第壹次聽說了黃沙蛤。我不記得原因了。會計培訓班很多同學要求四點走。只有鬥門青島啤酒廠和甘五糖廠的幾個學生下課後不慌不忙。回答了幾個問題後,甘五糖廠的匡勝提出請我吃黃沙蛤。啤酒廠的阿莫說請我喝青島啤酒,其他幾個同學都在起哄。大家的閑言碎語讓我心癢癢。我想看看,嘗嘗肥美的黃沙蛤,喝喝青島啤酒。
那時候我只知道有沙蛤。我在江西福建老家摸蝸牛的時候,有“偷”過,撿過,但是肉少殼多沒什麽吃的,也沒具體摸過。另外,當時鬥門的青島啤酒很冷門,有人說黃沙蛤和啤酒絕配。於是,我騎著幸福125,和這幾個家夥出發了。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叫“石板沙”的地方太遠了,騎摩托車過了靜安大橋大概半個小時就到了連州。就在我以為已經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前面的摩托車繼續加油,向新會方向駛去。又過了十分鐘,我們來到了壹個風景如畫的渡口。車停了,我想應該到了。沒想到不僅沒到,還得轉場。果然應驗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為了吃壹頓黃沙飯,要騎近壹個小時的摩托車,應該接近30公裏。
人車過渡下渡口時,壹塊大石頭上用紅漆寫著“鐵板沙”三個大大的紅字。在這個名為鐵板沙的古村落裏,騎車只需幾分鐘就能到達河邊的壹家餐館。餐館裏擠滿了人,盡管我們來得這麽早,還是沒有空位。在老街上走了很久,在很多小攤上摸了很多次所謂的黃沙蛤。之後,匡勝終於得到了壹張桌子,他還在河邊處於半開放的位置。
倒完啤酒先祝酒後,匡告訴我,鐵板沙這個地方屬於新會和的交界處,我們已經離開珠海了。這個地方也是珠江磨刀門口最內陸的地方。河道寬闊,水勢平緩,環境優美。未受汙染的河水非常適合水生植物的生長,出產的“魚、蝦、蛤”被譽為周目三寶。尤其是黃沙蛤,個大肥美,嫩滑可口,可以馬上嘗嘗。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大開眼界,讓我大吃壹驚。就在我們要喝第二杯啤酒的時候,壹位阿姨在桌子中間放了壹個很大的圓形鋁盆。盆裏冒著熱氣,盆裏躺著無數黃沙蛤。在淡黃色的沙蛤中,有拇指指甲大小的白色沙蛤。就在壹陣輕柔的河風吹過的時候,壹股奇妙的香味撲面而來。我不由自主地喝了兩口,只是說:“真好吃。”匡勝已經給我盛了壹碗黃沙蛤。我毫不客氣地夾起壹只白嫩的沙蛤肉放進嘴裏。這是壹個偉大的釋放,充滿了奇怪的沙蛤肉和油的溫柔香味。筷子幹脆停了,人家也不用裝了。我用勺子把它放進碗裏,迫不及待地把壹片沙蛤肉送到我的嘴裏。我們直到吃了兩斤壹罐的兩盒沙蛤,才開始喝第二杯啤酒。
當天晚上,a * * *端上了六大盆黃沙蛤蜊,外加河魚河蝦和兩個菜,還有壹小瓶鬥門產的青島啤酒。幾個人把桌子上的蛤、蝦、魚、蔬菜,盒子裏的啤酒都消滅了。感嘆黃沙蛤蜊的美味,喝著清涼的青島啤酒,吹著河風或者海風的感覺,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忘記了。甚至在城市工作後,我還多次帶著徒步“走天下”的隊伍去品嘗鐵板沙的黃沙蛤蜊美味,當然還有魚蝦,還有拌著白米飯的原汁原味的沙蛤蜊湯。
必須說明的是,鐵板沙黃沙雖然肉脂大,但殼重肉輕,或者殼多肉少,蒸出來的蛤蜊肉肥嫩,入口即化,似無渣。屬於壹種吃不夠的美食。不記得是誰在《奔跑吧世界》團隊裏說過,吃了很久,舌頭都快舔光了,吃不飽。這是鐵板沙沙蛤的特點。捕到的沙蛤用清水洗凈後,放入盆中蒸時不需要任何調料。只要滴幾滴香油,就可以吃了。吃不飽,吃不膩。我以為吃飽了,喝了壹杯啤酒又想吃。
現在的鐵板沙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除了黃沙蠅還很出名,村裏還開發了壹條徒步綠道。去鐵板沙不僅可以感嘆黃沙蒼蠅的美味,還可以欣賞珠江口的田園風光。散步鍛煉也是壹個極好的目的地。中午,微信“走天下”群成員阿燕問有沒有黃沙蠅的圖片。她居然先問是不是又要組織去鐵板沙吃黃沙蠅了。
最後感謝思雅提供她保存的圖片作為今天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