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青龍節的由來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魂過後,大地復蘇,陽氣升起。山西民間諺語有句話叫“二月二,龍擡頭”。
津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邊和井邊挑水,以免帶回龍蛋。在河邊、井邊行走、勞作時,十分註意安靜,盡量不要出聲,以免驚擾青龍,毀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這壹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家家都提著茶壺,去河邊或井邊打水。按照今年幾條龍控水的計算,在茶壺裏放幾個銅錢或者硬幣。抽完水,他邊走邊往家裏灑了壹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錢都倒進水缸裏,乾隆就被帶回家了,意思是壹年發財。吸引乾隆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把乾隆嚇跑。
山西省東南部,搖錢龍用廚房灰,撒上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口壹直到廚房,繞著水箱。
俗話說:“驚蟄之後,百蟲死。”在青龍節期間,許多驅趕毒品的活動在民間很受歡迎。《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震,天師咒懸,防蟲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說“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蟲也會有反應。晉南民間傳說喜歡煮滿靜湯,灑滿墻壁縫隙、墻角、炕席底、床下,稱為“禁蟲”。還有的召集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的頭上,在院子裏灑米湯,意思是驅散瘟疫。人家的門周圍都是石灰。晉東南民間畫了壹個藥葫蘆,裏面有蛇、蠍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蟲。,並貼在墻上,名曰“止諸蟲”。還有人用豆子和小麥粉擰成燈的形式,埋在土裏,稱為“熏蜻蜓”。
晉中壹帶,民間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馬桶和門上圍壹條線,這叫消滅瘟疫。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打掃衛生。山西北部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團糊在二郎神的哮天犬嘴上。
青龍節在山西南部壹些地方被稱為“花潮”。人們帶著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選定的地方圍坐,載歌載舞,盡情飲酒,這也被稱為“春遊”和“郊遊”。晉東南習慣用糯米粉做煎餅,向婦女表示哀悼。晉中地區的孩子習慣放風箏。有的縣講究這壹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歡吃面條和粉條,叫做挑龍味。還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臟。呂梁地區喜歡吃煎餅,叫“揭龍皮”。晉南那天壹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龍骨”。晉西北講究青龍節,鬧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況酷似外地的元宵。?
青龍節,陜北人講究竈神前吃棗山。壹家幾個人把棗山切成幾塊,壹人壹份,上面三塊小費給父母享用。
節日來源
龍擡頭[2]農歷二月初二[2],俗稱青龍節,相傳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農村的傳統節日,叫做“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都當農民。”這時陽氣升起,大地解凍,春耕就要開始了,這是運糞犁田的時候。相傳這個節日起源於首領傅時期。傅“重視農桑,耕田”。每年二月二日“皇母送飯,用自家馬耕田”,自己照顧自己。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和於霞都以他們的前輩為榜樣。對周武王來說,我們不僅沿襲了這壹傳統做法,而且把它作為壹項重要的國策來實施。二月初二,舉行大典,文武百官都可以親自耕壹畝地。這就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另壹說是武則天廢了唐立周做皇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喪失性命,偷偷下起了大雨。玉帝得知後,把龍王射出天宮,壓在山下。黎巴嫩人民感到龍王深深地感激雨神,每天都向天祈禱。最後他感動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釋放了龍王,於是有了“二月初二,龍擡頭”的說法。事實上,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對龍的尊重,祈求雨水,讓上帝保佑豐收。從他們的願望來說,是好的,所以“龍頭節”壹直流傳至今!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叫龍擡頭節,其實和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分為28組,分別表示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作為天文觀測的參考。“二十八宿”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為四組,產生“四象”:東有黑龍,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有玄武。《二十八宿》中,角、炕、地、房、心、尾、簸箕組成壹個龍形星象,稱為東方的黑龍,其中角代表龍的角,炕代表龍的喉,老代表龍的爪,心代表龍的心,尾和蹦代表龍的尾。《說文》中有記載龍“可靜而明,可詳而巨,可短而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其實指的是東方黑龍星象的變化!
在古代,人們觀察到黑龍中的星星春天在東方夜空升起,秋天在西方落下,它們的周期和方位與壹年中的農業周期相吻合。春天開始農耕的時候,黑龍裏的星星開始在東方的夜空升起,露出明亮的龍頭,夏天莊稼生長,黑龍裏的星星掛在南方的夜空;秋天,莊稼收割,黑龍裏的星星開始在西方落下;冬天萬物潛伏,黑龍裏的星星藏在北方地平線下。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晚上,黑龍裏的星星開始從東方浮現,東方地平線上開始出現代表龍角的角梁。大約壹個小時後,龍喉康宿升出地平線,接近午夜,龍掌昴宿星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擡頭”的過程。之後的每壹天,都是“龍擡頭”的日期提前壹點左右。壹個多月後,整個“龍頭”被“擡”了起來。後來這壹天也被賦予了多重意義和寄托,演變成了“龍擡頭節”和“春龍節”!
二龍山二月初崛起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二,龍擡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南方水多地少,祭祀土地神更受歡迎)。北方地區由於常年幹旱少雨,地表水資源匱乏,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離不開水,病蟲害的入侵也是農作物的壹大災難。因此,人們求雨除病蟲害的心理體現在日常信仰中,而二月二的龍擡頭節對人們來說尤為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來驅邪奪福,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保佑人間,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龍擡頭的那壹天,屬於蛇和龍的衣服都洗好了,洗去了所有的黴運。?另壹種說法:二月二,龍擡頭。相傳二月初二是黃帝軒轅氏誕生的日子。陽歷二月初二,相傳天上掌管降雨的龍王擡頭。意味著未來雨水會更多,有利於耕種。壹種說法是龍王因為思念失散的女兒,總是在農歷二月初二從海底仰望,以寄思念之情。
端午節的傳說是中國北方民間的壹個神話。據說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玉帝,告訴四龍王,三年內禁止在人間下雨。很快,掌管天河的龍王聽到了民間百姓的哭喊聲,看到了百姓餓死的悲慘景象,擔心地球上的生命會被斷絕,於是違背了玉帝的旨意,為天下下雨。當玉帝得知龍王被貶凡間,被壓在壹座大山腳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雨違天理,應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懲罰;如果妳想重新進入淩霄館,除非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到了農歷二月初二,人們在曬玉米種子的時候,覺得這玉米像金豆。金豆子炸了不就開花了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為盛開的“金豆”焚香。(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的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玉米種子是哪裏來的?)龍王擡頭壹看,知道是百姓救了,就對玉帝喊:“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來!”玉帝壹看到天下家家戶戶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就要給龍王發消息,讓他回天,繼續給天下雲雨。從那以後,人們形成了壹種習慣,在二月的第二天,吃爆米花。這種“天地壹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壹個角度也反映了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和農民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記載,“二月二,龍擡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恒星運動和農業節氣的認識有關。在古代天文觀測模式中,周日在黃道上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夜。古人將這28顆星按東南西北分為4宮,每宮7宿,並按其形象將這4宮分別附在4種動物身上。其中《東宮七夜》被想象成壹條從北向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星星組成。恒星相對靜止。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龍星座和太陽處於同壹方向時,太陽光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看不到天上的龍了。過了壹會兒,地球的位置移動了,龍星座又出現了。壹次又壹次,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並用它來判斷季節。被稱為“龍角”的七夜東宮第壹夜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正是春天來臨的時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誌。此時恰逢中國農歷二月的雨水節氣,產生了“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壹首詩中說:“二月二日,天晴下雨,草芽生壹會兒;輕衫細而馬幼,十字滿言。”
相傳,龍頭節起源於伏羲時代,伏羲“重農桑,耕田勞作”。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送飯,皇族耕田”。當我到達周武王時,每年二月的第二天都會舉行壹個盛大的儀式,號召所有的文武官員壹起工作。
二月二日,龍頭節,相傳是宋代的“花節”,這壹天被定為百花的生日。在元代,這壹天被稱為“青年節”,人們在這壹天出去郊遊。有的人回家郊遊,沿途摘些葉子(壹種長在地上的花和葉子),帶回自己家門前祭拜。這個習俗比喻“迎富”。
在明清時期,它被稱為龍擡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恰逢“驚蟄”節氣。許多動物,如蛇、蚯蚓、青蛙等。,冬天不吃不喝進入冬眠,稱為“入蟄”。到了二月二日,天氣漸漸轉暖,壹些昆蟲和動物似乎被春日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於是這個節日就被命名為“驚蟄”。其實沒有傳說中的龍,是我們的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礎上發明的。二月初二左右,春回大地,人們期待龍殺死壹切有害的毒蟲,期待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在北京,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二月二,看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身”!這壹天,人們會驅趕害蟲,點燃蠟燭,根據房梁和墻壁驅趕蠍子和蜈蚣。這些昆蟲壹見光就會倒下被消滅。在這壹天,民間食物通常被命名為龍,以獲得好運。比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糕表面也做成龍麟形狀,叫“龍麟糕”。在這壹天,婦女避免針線活,以免傷害龍的眼睛。就連給孩子剃頭都叫“剃龍頭”。
參考資料:
/subview/26664/8839700.htm?fr =阿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