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德安縣博物館裏有壹對南宋墓出土的實物粽子,距今748年,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粽子。這對菱角形的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有拳頭那麽大。外皮是粽子葉,用天然的蘆葦葉和麻線紮起來,放在壹個透明的長方形盒子裏,供遊客參觀。
1988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郊區出土了壹座完整的南宋圬工墓。墓主人叫周,江西武寧人。她是南宋新泰平洲官官吳疇的妻子,葬於憲春十年(公元1274)。
德安縣博物館講解員告訴記者,粽子出土於1988號發掘的“桃園山南宋周家墓”。墓主人周右手拿著壹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綁著兩個粽子。
在墓中發現的兩個粽子表明,墓主人周去世時正好錯過了端午節。解說員,她家人想讓她吃粽子,就把粽子拿到棺材裏了。早期的粽子也有紀念的意思,放進去表示哀悼。兩個成對的粽子也象征著好運。
“從粽子的編織手法和技藝來看,保持了當地的傳統特色,和我們現代的粽子制作方法非常相似。”講解員指著展櫃裏的壹對實體粽子說。
粽子歷史
“粽子”壹詞在古代也寫作“zòng”,歷史上與粽子有關的文字記載大概出現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蘆葦葉裹米”。
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酸水粽子。同時出現了少量的餡兒粽子,最受歡迎的是豬肉粽子。
粽子,壹種食品,流傳已久。西晉新平知府周初撰寫的《地方風俗誌》中,明確提到了“交媾”二字:“盛夏為五日之末,方伯極和。賞順德角龜鱗。”
北方產小米,糯米包餃子,有棱角。古代北方稱之為“角粟”。據考證,粽子出現在春秋以前,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米飯摻了栗子等。,增加了品種。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粽子的形狀出現圓錐形和菱形。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使粽子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至今,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
從餡料來看,北方有很多種餡料,比如北京大棗粽子,裏面有很多棗,而南方有很多種餡料,比如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香菇、蛋黃,其中以廣東鹹肉粽子、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世界各地的粽子壹般都是用糯米殼包著,但裏面所含的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
以上內容參考:長江日報-看得見還是看不見?觀看世界上“最古老”的實體粽子
百度百科-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