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四氣調神論》說:“冬三月,須早睡晚起,須持陽。”早睡滋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溫暖;晚起固陰精,日出而作,避寒求暖。冬天,大部分動物會少出門,冬眠。所以,冬天要作息規律,多睡覺,少熬夜,提升陽氣,幫助正氣,防止春天“熱病”的發生。“春生長,夏生長,秋收獲,冬儲藏”是四季的自然規律。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必須適應四季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精神活動,以達到人體與周圍環境以及人的精神和身體機能的和諧,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蘇文四氣調參大論》指出了四季之間的養生之道,即“春,天地生,萬物榮。人要夜臥早起,這樣才有誌氣,這叫養生;夏天,萬物絢爛,人要夜臥早起,永不厭倦太陽,這樣才會沒有生氣。這叫養長壽。秋天天氣緊急。人要早睡早起,與雞同樂。這就叫養收:冬天地上是水和冰,對太陽沒有幹擾。人要早睡晚起,要等太陽出來,誌向才會被制服。這叫“養藏”,體現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2.補腎健脾,調和氣虛。
腎主鹹味,心主苦味。冬季飲食應減少鹹味,增加苦味,以補心氣,固腎氣。飲食宜溫陽護陰之品,忌寒、黏、硬之物。註意合理搭配,選擇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紅柿、蘑菇、木耳)、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豆制品、四季豆、藕粉、油菜、紫菜、奶粉)、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大白菜、少量雞蛋、少量肝臟)和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蘑菇、杏仁)。另外,早上吃熱粥,晚上節食,容易養胃。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還有人參、黃芪、阿膠、鹿茸、當歸等中藥。
3、調整心情,平和心態
古代養生理論強調養生勝於養。所謂修養,主要是指道德修養,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古人認為,情緒與人體臟腑功能有關。《蘇文陰陽大論》中指出“怒傷肝,喜傷,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涉及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傷(喜、怒、憂、思、悲、悲)。因此,《內經》多次指出“寒熱過度,則生命不穩”,並反復強調“和氣生財”是智者養生之道:在古代養生著作中,認為情誌活動中心是壹切,但實際上主張人的理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主導情誌活動,因此要擺脫私欲和雜念,保持樂觀向上、性格開朗、情操高尚、精神內衛、形神合壹。
4.引導按摩,增強體能訓練。
《論異法宜方》中有“導”“按”之名。導醫是我國壹種古老的醫療體操,以人體肌肉運動為主,配合壹定的呼吸運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防病治病。蘇文的《血氣方剛》認為,引導可以治療“生於筋脈的疾病”和“瘀滯”。在古代,指導的內容包括指導(體操),以及後來的吳沁戲、太極拳等。《內經》中首次提出了“按”字。它是壹種以按摩、推拿、拍打為形式的運動,既能養生、鍛煉,又能治病、保健。《蘇文四氣調神大論》要求人們“夜臥早起,庭廣而行”,通過長期的走和跑來鍛煉身體,通過人體運動來改善和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使體內各器官系統充滿活力,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但是,不適當的運動也會對人體有害,適當的運動可以對人體有益。否則“久則傷血,久則傷氣,久則傷肉,久則傷骨,久則傷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