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道德氛圍影響,以前的客家女人從小就要接受三從四德的教育。而當時的客家女人無論是在著裝還是發型上,都蘊含著很多不為外人所知曉的喻意。由於我母親是個很註重傳統細節的女人,從小受她的教育與深深影響,我也在不知不覺間,默默地傳承著老壹輩人的思想與行為。
從童年時,生活會自理開始,母親就告訴我,女孩子要有個女孩樣,不能像男孩壹樣粗枝大葉,要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著裝外表,不求很漂亮,但壹定整潔幹凈,就算是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也洗得幹幹凈凈。頭發要在起床洗臉後,第壹時間紮好,才能走出家門。在頭發禮儀上,客家女人特別講究的。
比如,未婚的青年女子,只把頭發紮成麻花辮,或是馬尾辮,而已婚的女子,就把頭發盤起來,在後腦梳成發髻,讓人看起來端莊賢淑。更有意義的是,發型代表著她們身份的象征,讓人看壹眼發型,就知道此女子結婚與否。還有,在每個月農歷的初壹或十五這兩天,是不能洗頭的,原因母親說過,可我也忘了,但壹直遵守著。
要是家裏有客人來,也不能洗頭,因為以前沒有吹風機,洗了的頭發,只能等著自然風幹,才能紮起來。而客家女人,是不能披頭散發見客人的,這是對客人壹種很沒禮貌的行為。所謂的正冠以禮,說的就是穿好衣服,梳好頭發才顯得對人有禮貌。
所謂穿好衣服,也是有特別講究的,當時的女子,穿衣服是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的,不能露出手臂與小腿,更別說像現在的袒胸露背了。還有,在逢年過節的當天,也是不能洗頭的,原因是過年過節時,家裏要奉神祭祀,把仙逝的祖先親人,請回家團聚。如果披頭散發,就是對神靈的不尊敬,人神同理,都需要以禮相待。
也許在現代很多人看來,這是壹種迷信的說法。可這是善良樸實的客家人的壹種精神信仰,在以前艱難貧窮的困難日子裏,信仰有著無窮的力量,往往能撐起生活的希望與念想。常言道:頭頂三尺有神靈,我們也許可以不去相信神靈真的存在著,但對神靈壹定要抱著壹顆虔誠敬畏的心。
已婚的客家女人,比未婚的要遵守的禮儀更多。壹般出嫁前,母親就會苦口婆心地教導女兒,出嫁之後,要上敬公婆,下賢小叔小姑。怕女兒過了婆家家門後,言行舉止不得體,惹來婆家人的非議,有辱娘家的家風。客家人有壹句人人稱道的諺語:看娘娶妻。意思不言而喻了,就是娶媳婦時,先看看她的家庭氛圍,是否和諧溫馨,看看她母親的人品素養是否優秀。
母親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只有優秀的母親,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判斷她的母親,雖然不可以絕對判斷出她女兒的品格,但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地方,親子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力量,是根深蒂固地存在著的。我小時候,曾聽鄰居的老奶奶罵她不懂規矩的兒媳婦:有娘生沒娘教。罵媳婦還連著罵她娘,可見母親對女兒的教育,是多麽的重要了。
為人媳婦的女子,在婆家要有媳婦的樣子,不能再像在娘家時那樣,放任自由了。記得,客家人有首兒歌,唱得就為人媳婦的女子的: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媳婦實在難,早早起來床人家還說晚,燒好開水煮好飯,人家還是說妳閑。可見,為人婦與為人女之間的區別了。
在以前,為人妻的客家女人,每天早上起來都得洗好壹家人的衣服,做好壹家人的早餐,打掃庭院衛生,餵養家禽,到村裏集體的水井裏,挑夠壹家人壹天要用的水。後來,每壹家每壹戶人都在自家的天井裏挖了水井,挑水的事,就不用做了。
吃飯時,要給公公婆婆丈夫等家人盛飯,飯後要自覺地收拾碗筷清洗幹凈。晚上要燒好壹家人洗澡用的熱水,以前的農村家庭,家家戶戶都沒有熱水器的,熱水得用大鐵鍋,柴火燒。忙完家務雜事後,才能上床休息,天蒙蒙亮時,又起床,開始壹天的忙碌,忙完家裏忙田地,壹年四季,很少有閑下來的時候。
如果要回娘家省親,必須要與婆婆商量,婆婆允許了,才能回去看父母。客家人講究男為天,女為地,男主外,女主內,家務事忙不過來,也不能喚自己的丈夫幫忙。以前農村男子不流行出門工作的,但要耕田下地,幹體力活,家務事是女人的事,他們都不過問的。
如果哪家的男人幫媳婦洗衣服等等,會成為村裏人茶余飯後的笑柄的。還有,在過年時,大年初壹的早晨,每壹個客家女人起床後,都要趕緊燒開水沏茶,等公公婆婆起床了,要端上壹杯茶,敬給他們,然後他們就會隨意給兒媳婦壹個紅包,寓意壹年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當然了,時過境遷,現在是新時代新社會,這些陳規陋習的思想放在今天開放的觀念裏,是不適合的。要是再抱著這樣的思維模式,去跟現在的十來二十歲的客家小女孩大姑娘,去討論這些禮儀細節等等的問題,我相信她們也會嗤之以鼻,不屑壹顧的。
可在當時,每個客家女人,從懂事開始,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受傳統思想教育熏陶著,並以此為榮為驕,默默履行,伴隨終身。很多事情都是壹樣,壹旦形成了習慣,就自然而然了,不用刻意為之,卻不會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的客家文化,早已不知不覺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客家女人,作為客家文化的主導,她們曾經像壹道美麗的風景線,在陽光下明媚,在月色下妖嬈……
字數: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