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吃熏蟲、“龍”食、豬頭宴等。
煙熏昆蟲
《熏蟲》。在北方廣大地區,每逢春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炒各種麥子、豆子,讓全家人壹起吃。
這就是所謂的“熏蒸”。北京和其他地方的“熏蟲”略有不同。人們把“小米面、棗糕、小麥、大米”放進鍋裏,放在油裏炸。自唐代以來,春節燒爆米花的民間流行習俗已成為熏制昆蟲之壹。
南方的蘇州、杭州等地的節日食品比較有特色。據清代的陸記載,每年二月二日,蘇州人都要把來年的年糕切成薄片,放在油裏炸熟,全家人壹起吃。當地人叫它“撐餅”。炒制後的年糕片往往外表油油的,入口外酥內粘,味道鮮美。吃完壹塊,還想再吃壹塊,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據說每年的二月二,蘇杭人,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都在“撐”著吞下炒年糕。壹句支持的話,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對炒年糕的貪婪和熱愛。難怪有詩人寫詩稱贊:“將年糕切片做酥條,用藍油煎,使其嫩黃。”年年風難蕩,怪五娘腰少。“詩歌總是誇張的。其實壹個炒年糕怎麽能讓年輕女性的腰變粗呢?但這也說明了炒年糕對江南人的特殊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炸年糕的習俗雖然獨特,但其實和北方把食物炸成熏蟲的做法差不多。而且從炒食習俗來看,兩者是壹脈相承的。
吃“龍”的食物
傳統上,來自南北各地的人們在二月二日吃的各種食物上都放上龍。如果吃春餅,ⅱ L會吃“龍皮”或“龍麒麟”;吃餃子叫吃“龍耳”
或“龍林”;吃面條叫吃龍須面。吃米飯,蔔煮“龍兒”,等等。食物上有龍的標記,代表壹切都是龍王賜予的,所以要永遠記住龍王的恩惠。同時也是人們祈求龍神保佑,多下陣雨,保佑人間的心情的反映。
豬頭巖
在中國東北的壹些地方,每到龍頭節,人們都會在家裏擺壹個豬頭宴來象征龍頭。壹家人圍桌而坐,吃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豬頭肉,吃著壹些糕點之類的東西。豬頭壹般都是提前拉幹凈,用白水焯壹下,蘸點醬料、腌韭菜等調料吃。肉質肥而不膩,脆度適中。保證每個人都會大腹便便,過得很開心。
龍擡頭的傳統習俗
銀聯龍
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招財龍的習俗。2月2日淩晨,人們從井裏和河裏撈起回水。水箱滿了,就用簸箕把廚房灰裝滿,從大門撒到院子裏,壹直撒到水箱,再撒到水箱周圍。人們對這壹活動寄托了兩個願望:壹是帶回了象征富貴的“乾隆”。這壹年,生產興旺,商業繁榮。第二,我覺得龍被帶回來了,各種蛇蠍子蟲子都不敢出門。當時由於醫療條件差,“各種蟲”橫行,疾病盛行。人們利用各種昆蟲來預防疾病和尋求家人的健康。
剃須龍頭
民間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但每年二月二,龍擡頭的時候,所有人,無論老少,都要去理發,叫做“剃龍頭”。
民間至今流傳著壹句話“有錢沒錢,過年要剃頭”。仔細想想,2月2號剃光頭也就壹個多月了,頭發也長了。是剃頭的時候了,人們都說剃頭是龍頭,加上“龍”字表示吉祥。據說在這壹天剃頭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像龍壹樣在空中自由翺翔,將來壹定會事業有成。
趙方良
俗話說“二月二,看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身。”農歷二月初二,天氣逐漸轉暖,傳統民俗講究在這壹天打掃房屋,打掃衛生,驅除害蟲,所以有“二月二,熏蟲”的說法。它的做法是在2月2日點燃過年祭祀剩下的蠟燭,照亮房梁和墻壁,驅趕蠍子、蜈蚣等昆蟲。即將康復的昆蟲,被蠟光搖動後會自動落下來,可以驅趕出去,達到消災防病保健康的目的。
崇拜土地神
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各地都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
在民間,十神的形象往往被描繪成壹個披著雞皮、披著鶴發的老人。他穿著卡其布長袍,手持拐杖。二月初二壹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土地神祠前擺上各種水晶供品,點上香燭,放鞭炮,為土地神祝壽,祈求土地神在大門口或村口守護惡鬼虎狼,保壹方平安。此外,我們也祈求土地神保佑田裏的秧苗茁壯成長,秋後五谷滿倉。
避免移動針頭
女人不在乎針線活有多重要,但是她們在二月二不做針線活,說這壹天龍會擡頭動針,所以為了避免傷害龍的眼睛,她們在這壹天不用做任何針線活。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二月二的民間節日也豐富多彩。福建、浙江等省的畬族在2月2日發起了“唱歌”活動;川中壹帶也在二月二“迎富”,以此類推。縱觀二月二的各種民俗活動,大多與龍有關,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普及,人們戰勝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增強了,人們的生活變得富裕了。把希望寄托在龍身上的人恐怕已經消失了,或者至少迷信已經減少了。這個節日的許多習俗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打掃房屋和衛生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