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山西臨汾為何稱為華夏第壹都,戰略地位有多重要?

山西臨汾為何稱為華夏第壹都,戰略地位有多重要?

我國有四大古都說,七大古都說,八大古都說。不過有壹座城市被稱為華夏第壹都,卻不在幾大古都之列,這就是山西省臨汾市。

臨汾位於山西省西南部,以順時針方向計,分別和呂梁市、太原市、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以及陜西省接壤。臨汾的地形相對比較復雜,咱們來看地圖。臨汾的中北部有著名的呂梁山,東北部有著名的太嶽山,作為山西母親河之壹的汾河在兩座山脈之間由北向南流淌,形成了汾河谷地,或稱臨汾盆地。臨汾的正西方向與陜西省隔黃河相望,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就在臨汾市吉縣的黃河邊上。

臨汾的 歷史 非常悠久。咱們說到遠古的聖賢,肯定少不了“堯舜”這兩位幾近完美的帝王。堯帝的國都設在平陽,也就是現在的臨汾,所以臨汾有壹個響當當的稱號——華夏第壹都。面積約2萬平方公裏的臨汾市下轄14個縣和2個縣級市,但只有壹個市轄區,就是堯都區。堯都區的地名由來,就不用解釋了吧。

堯帝都於平陽可能過於遙遠,那就個距現在時間近點的吧,不過距今也有2400多年了。咱們都知道韓國首都是首爾(曾稱漢城),不過韓國最早的首都其實就在臨汾。需要說清楚的是,前壹句的韓國是亞洲東北朝 鮮半島南部的國家,後壹句的韓國是我國 歷史 上的戰國七雄之壹。春秋時的晉國是超級大國之壹,主要統治區就在山西省南部,晉國的國都絳就在臨汾市以南的汾水之側。到了晉國後期,六卿爭權,範氏、中行氏、智氏掉隊,趙氏、魏氏、韓氏三家分晉。韓國(以下皆指戰國七雄的韓國)的國都定在平陽,在今臨汾主城區西南的汾水西岸。之後,韓國不斷遷都,最終把國都放在鄭(今河南省鄭州以南的新鄭)。

在唐朝之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再加上臨汾的地理位置太突出,臨汾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元朝之前,我國大壹統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的國都壹般或建立在關中地區的長安(鹹陽),或建立河南的洛陽、開封。比如說:秦定都於鹹陽,西漢、新朝、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定都於長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隋唐(曾以洛陽為都)、五代後唐定都於洛陽,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朝(後期)定都於開封。無論是定都於長安、洛陽或開封,臨汾所在的平陽郡都在三大國都的“頭上”,在地理上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在唐末五代時,時稱晉州的臨汾是壹線重鎮。

唐末五代,大亂之後的長安已經落寞,洛陽的地位不斷上升,開封異軍突起。此外還有壹座大城,這就是山西省省會太原。在唐朝時,作為唐朝起家之地的太原封為北都,地位非同尋常。而從太原到洛陽之間,最方便的路徑就是順汾水谷地南下,然後過黃河就能很快到洛陽、開封。五代後晉滅亡後,契丹在中原胡作非為,被中原人給打跑了,中原無主。

割據於山西中部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要搶先進入開封稱帝。有人勸劉知遠從河北就近入開封,也有人勸他出太原後走長治。這兩條路在地理上都比較近,但大將郭威卻提出走汾水谷地。郭威的理由是契丹在河北實力非常強,我們要與之決戰,損失太大。長治壹帶地險難走,物資供應難度大。汾水谷地沒有強敵,而且物資豐富,足供軍用。劉知遠采取了郭威的建議,走汾水出晉州,最終順利控制中原,建立後漢。在劉知遠的入汴路線中,作為壹線重鎮的晉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步,壹旦漢軍在晉州卡了殼,劉知遠也別想當什麽皇帝了。

五代早期的後梁控制晉州,基本扼死了晉國(後唐前身,晉王為李克用)南下的通道。到了五代後期,郭威的後周控制晉州,又基本扼死了北漢(劉知遠之弟劉崇所建,控制山西中部)南下的通道。後梁能對李克用時期的晉國,後周能對北漢取得戰略上的優勢,離開控制晉州這壹條件,是很難想象的。

更多臨汾 歷史 地圖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