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養心方法
1、心通夏氣宜護心陽
《醫學源流論》曰:心為壹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誌等活動的功能。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壹,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壹個統壹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2、重視靜養戒怒戒躁
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壹到夏天,很多人就感覺渾身不適,想刻意進行調整,卻萎靡不振、郁郁寡歡。專家認為,這跟心的承受度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此時不僅情緒易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在立夏之初就要做好自我調節,保持壹個良好的心態。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壹點,就是要重視靜養。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定、情誌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練習書法、下棋、種花等。
3、晚睡早起睡好午覺
立夏後,氣溫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註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專家指出,人生活在相對濕度為45%~65%的環境中,感覺最為舒適,也最有益健康,但多風少雨的立夏時節往往比較幹燥,室內濕度達不到這個水平。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後感覺嗓子和鼻子發幹,就說明該給室內空氣加濕了。
4、飲食清淡喝粥為佳
專家說,夏日的膳食調養,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且清淡為主。人們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種營養保健粥來開胃,並調理身體。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幹扁豆浸透與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濕、健脾止瀉。此外,紅小豆粥、粥、銀耳粥、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同時,還要註意補充壹些營養物質。(1)補充充足維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新鮮果蔬;(2)補充水和無機鹽,特別是要註意鉀的補充,豆類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草莓、西紅柿、黃瓜等都有較好的消暑作用;(3)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都是最佳的優質蛋白。
5、運動適度不可過劇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註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鹽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打太極拳、練習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2、夏季養生莫貪涼
預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夏季瓜果眾多,特別是西瓜,確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紅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帶綠豆湯是很理想的清熱解暑食物,海帶能消痰軟堅、泄熱利水,止咳平喘,而綠豆清熱解毒、消除暑熱,壹起煮湯味道也很特別。用10克荷葉,加6克金銀花,再加10克黨參,組成解暑益氣湯,可以清解暑熱,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錯,但身體偏虛寒的人應少吃。
中醫認為,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適合多吃些溫性食物,助陽升發,陽氣抒發出來,可以讓毛孔張開,汗液排泄通暢無阻,就算暑氣逼人,也能及時散熱,不致於出現中暑的現象。相反,如果為了壹時痛快,大吃寒涼性食物,身體的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反而將散熱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