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摘的生栗子好吃又脆,但是栗子殼很難剝,尤其是裏面的內皮。
把栗子放在竹籃裏,掛在通風處吹幾天,就成了“風栗子”。風栗肉略皺,微軟口感更細膩有韌性。不像吃生栗子,會讓妳滿嘴碎粒,會更甜。賈寶玉因為什麽事生氣了。襲人打斷他說:“我要吃風栗子。妳替我拿著。”綺袁弘的屋檐下掛著壹筐風栗子。風栗子進入紅樓夢,其價值會很高,很優雅。這個栗子是什麽來歷?是賈蓉送的嗎?老先生送的?還是寶玉自己在外面買的?我不知道。書上沒有提到。
熟栗子比較多。我的家鄉沒有炒栗子,而是在火上烤。冬天生壹個銅火盆,在紅紅的炭火裏扔幾個栗子,過壹會兒,砰的壹聲,蹦出壹個裂開的熟栗子,抓起來了,拿在手裏來回倒,反復吹使其變冷,剝開外殼,甜極了。不過烤栗子要小心,不然會傷眼睛。國外也有烤栗子,西方有個寓言叫“火中取栗”。這個栗子大概是烤過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以前都是好村產的。良鄉的栗子比較小,殼比較薄。當它們被油炸時,它們都裂開了。輕輕壹捏,殼就碎了,壹搓內皮就掉了,沒有“保護皮膚”。據說良鄉的栗子本來就是貢品,是西太後吃的(北方很多好吃的據說都是進貢給西太後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實不放糖,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的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鍋都在店外。它們是用米豆玉壹樣大的粗砂炒的,時不時往鍋裏倒壹碗糖水。昆明的炒栗子外殼黏黏的,吃完手上都是糖汁,壹定要洗手。栗子肉是甜的,因為是用糖汁泡的。
炒栗子在宋代就有了。紙條上說的“栗子”,我覺得是炒栗子。汴京有個李,李很有名。南宋時,有壹個使臣(姓什麽我忘了),有人蓋了路,獻了壹袋栗子,就是李,汴京人。壹袋栗子,寄托著故國的思念,也很感人。
日本人愛吃栗子,但事實證明日本沒有來自中國的炒栗子。有壹年,我在廣交會的壹個座談會上遇到壹個日本商人。他(每年)都來買栗子。他曾經在天津開過炒栗子店,回國後也賣過炒栗子。而且他把自己在天津開的炒栗子店的招牌拿到了日本,壹直掛在東京的炒栗子店裏。他現在發財了,多虧了中國的炒栗子。
北京的小酒店以前賣煮栗子。栗子用刀切成小口,加水,用花椒大料煮透,是極好的酒。現在沒什麽可賣的了。
栗子會做飯。板栗雞是壹道名菜,也很好做。將雞肉切塊,栗子去皮去殼,加入蔥、姜、醬油,用清水淹沒雞塊。雞塊煮好後,加入綿白糖,小火燉20分鐘。雞必須是小公雞,栗子必須完好無損。栗子也可以加入羅漢齋。
我父親以前用白糖燉栗子,加桂花,很好看。
以前北京東安市場有個賣西式糕點和凍心的店,賣奶油栗子粉。栗子粉淋上薄薄的奶油,吃起來很過癮。當然價格很貴。這家店現在沒了。
羊肉湯的主料是栗子面。“羊肉湯”是日語單詞。其實只是濕栗子面做的長方形蛋糕,和羊沒什麽關系。
河北山區缺糧,山裏板栗樹多。村民用栗子代替食物。栗子當零食吃很好吃,但當食物吃在肚子裏就不好受了。
發表於1993年《家庭》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