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養價值高,有益發育。
蓧麥(俗稱蓧麥)營養全面,價值高,是任何谷類作物無法比擬的。其主要營養成分為蛋白質、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熱能、粗纖維和礦物質,高於小麥、大米、玉米、小米、黍,但其碳水化合物明顯低於這些作物(見表1)。根據《中國燕麥品種資源目錄》第壹卷,722粒裸燕麥種子的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6.09 1.27(11.9-19.62)%,脂肪含量為6.3-1.27。蓧麥富含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能改善人體骨骼和智力發育。每100克賴氨酸含量為0.68克,而小麥為0.26克,玉米為0.31克,水稻為0.26克,高粱為0.23克..
蓧麥的脂肪富含亞油酸。據中國農科院綜合分析,蓧麥的亞油酸含量占脂肪含量的38.1-52%,即占粒重的2.0-3.0%。亞油酸壹般被認為具有降脂通脈的作用,是益壽寧和脈通的主要成分。
裸燕麥種子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E、B1、B2、鐵、鈣和磷酸鹽的含量明顯高於小麥粉和大米。特別是還含有其他谷類作物沒有的皂甙。根據澳大利亞學者D.C.Oakenfull1979的實驗,谷類作物中只有燕麥(包括蓧麥)含有皂甙。少量皂甙可與纖維結合吸收膽汁酸,促進肝臟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隨糞便排出體外,從而解釋燕麥降低膽固醇的機理。
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也證實,高膽固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可以從蓧麥(包括常見的栽培燕麥)中提取。szlig葡聚糖。
蓧麥的澱粉含量為64.8%,低於小麥粉(74.6%)和大米(76.8%)。所以美國FDA經過測試確認其具有控制II型糖尿病的效果。(見表1)
根據營養學的觀點,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是生命的基礎。蛋白質由20多種氨基酸組成。評價食物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不僅要看所含蛋白質的多少,還要看蛋白質中八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是否均衡。蓧麥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八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也很均衡。
蓧麥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是壹般谷類作物無法比擬的。正如美國著名谷物科學家羅伯特·韋爾奇(Robert W.welch)在1985第二屆國際燕麥大會上所說,“與其他谷類作物相比,燕麥具有獨特的特性,即具有抗脂質成分、高水溶性膠體,以及壹種平衡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對改善人類健康極其重要。
2、食用價值高,有利於加工。
蓧麥是河北、山西、蒙古及西北主產區人民的主要食物。過去主產區90%以上的農民主食是蓧麥,目前仍占農民主食的50%。而且蓧麥食品因為熱量高,蛋白質高,特別耐餓,抗消化不良,是重體力勞動者的好食品。主產區人民素有“蓧麥四十裏,餅三十裏,蕎面10裏餓,白面白米不夠吃”之稱。而且,由於特殊的加工方法和特殊的風味,蓧面可以制成多種食品(20多種傳統食品),是城市和遊客的首選。蓧麥是雲貴川涼山地區當地婦女的必備主食之壹。燕麥粉因賴氨酸含量高,是兒童和老人的良好食品,經常食用可促進人體骨骼和智力的發育。蓧麥中豐富的亞油酸、β-葡聚糖和皂甙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低澱粉高纖維含量使其具有治療ⅱ型糖尿病的功效。因此,裸燕麥食品不僅是產區農民的主食,也是改善“三高”患者的功能性食品,是城市和富人需要經常食用的食品。
3、飼用價值好,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
(1)飼料價值:蓧麥是壹種很好的畜禽飼料。根據國內外實驗,豬增重快,瘦肉多。餵雞下很多大雞蛋,很好吃。張家口壩上蓧麥產區村民飼養的雞,以蓧麥為飼料,每只蛋重60-70克,蛋黃顏色為橙色,口感良好。而以玉米為主料的雞卷,每個雞蛋重50克左右,蛋黃呈白灰色,口感不好,所以裸燕麥產區的雞蛋很受消費者歡迎。主要原因是蓧麥的蛋白質含量為15%。是玉米的近兩倍;熱量為391.0Kcal,為33Kcsl高於玉米358Kcsl。特別是賴氨酸含量作為飼料的壹個重要指標很高。裸燕麥100g含賴氨酸0.68g,是玉米0.31g的兩倍。而且各種營養全面,含量高,是很好的飼料作物。
(2)飼草價值:蓧麥產區多為半農半牧區,稭稈、麥稈是優良的飼草,這也是蓧麥產區蓧麥種植面積無法壓縮的壹個原因。作為飼草,有兩種飼餵方式,壹種是割草(當地村民稱之為青蓧麥),另壹種是收割脫粒後的幹稭稈。蓧麥的稭稈多汁、細嫩、適口,是世界養牛業公認的提高奶牛產奶量的最佳飼草之壹。其營養成分見表3。黃熟後的裸燕麥稭稈蛋白質、脂肪和可消化纖維高於小麥、大麥、黑麥、小米和玉米,而不易消化的粗纖維較少。根據《家畜育種》(8月1979,農業出版社),裸燕麥稭稈中粗蛋白含量為5.2%,粗脂肪含量為2.2%,無氨浸出物含量為44.6%。小米稭稈(禾谷類)分別為3.6%、1.4%、34.7%;玉米稭稈中分別為6.3%、1.2%和23.2%;小麥稭稈中分別為3.21.5%和34.6%,難消化粗纖維燕麥為28.2%,小麥稭稈為39.1%,玉米稭稈為33.1%,小米稭稈(禾谷類)為44.6%。
4.利用蓧麥喜冷涼、生長期短、有效積溫少的特點,選育早熟品種,推遲播期,采用鼓勵翻耕的耕作方式,可以起到蓄沙固土防沙塵暴的作用。
蓧麥是壩上及壩下高寒山區的傳統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約有2000年。解放以來,采取了許多調整措施,把“低產”的蓧麥換成“高產”的作物,如把谷子放在壩上,大規模種植馬鈴薯,種植墨麥等,但效果並不明顯。有些作物壓縮了壹段時間,後來又反彈了,種植面積很快恢復到壓縮前的水平。說明這個地區的人喜歡蓧麥,有種植蓧麥的經驗和技術。張家口市及其周邊的山西、內蒙古、承德的壩上蓧麥產區,是京津周邊的第壹個沙塵暴源地。裸燕麥是該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其播種面積占該地區糧食播種面積的30-50%。所以,治沙必須從蓧麥田開始。近年來,鑒於蓧麥產區大風日多在冬春季節(65438+2月至次月,占全年大風日數的65.5%以上),且此時無降水(65438+年降水量的07.5%),翻耕後在活土狀態下容易起沙塵暴,所以培育生長期為75-85天的超早熟蓧麥品種,然後在秋季進行栽培避開幹燥多風的日子(6月少風,雨季),既起到固土防沙的作用,又使蓧麥的生長期與雨季相對應,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測試結果:
產量:華早2號是2002-2003年育成的超早熟品種。4個播期分別定在6月5日、6月10、6月15和6月20日。結果表明,4個播期均能正常成熟,產量分別達到3222kg/hm 2和3109。
土壤蓄水防沙:小區和大面積試驗表明,可增加土層厚度4-6厘米,增加有機質含量27.5%,防止土壤侵蝕3-3.5厘米,對防治沙塵暴和鞏固土壤蓄水防沙十分有利。是北京周邊防沙的絕佳措施。2003-2004年在固原綠色科技園的實驗結果可以說明這壹舉措的效果。
2003年,固原綠色科技園種植超早熟品種“華早2號”2畝,6月15播種,9月18成熟,平均畝產306公斤。秋季收割時,留茬高度在40厘米左右。從2003年6月65438+10月至2004年5月30日測得,茬高上覆沙厚度為2.6-6.3厘米,折算畝可儲沙173.3-420立方米,平均2966.7立方米。實測相鄰翻耕地塊表層土被風蝕吹走1.9-2.6cm,折算土壤固結量為126.6-173.3立方米,平均為150立方米。每畝儲沙固土446.7立方米。如果壩上四縣按1萬畝蓧麥計算,可蓄水沙土4.467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