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可以逆轉嗎?(轉載)
動脈粥樣硬化可以逆轉,表現在受膽固醇所累的泡沫樣巨噬細胞從動脈內膜的清除。最近由Park及其同事開展的壹項實驗研究顯示,這些泡沫樣細胞因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LDL)相互反應而受累,並且在接觸重要的抗氧化劑後可以再次遷移,比如白藜蘆醇這種抗氧化劑,是在葡萄和紅酒中發現的多酚類復合物,具有潛在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能力。曾經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壹種脂肪儲積疾病---病損或導致動脈阻塞的斑塊---源自脂肪在動脈的積聚。現在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損害的本質更加復雜。它表現為血管壁的局部炎癥,在局部有許多慢性炎癥的標誌,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存在。這些白細胞在特定的局部積聚,其下方的內皮細胞表現出壹種激活的或炎癥性的表型。病損最初的表現是脂紋,在基因和生活方式的雙重影響下向病理損害的方向發展。而絕大多數斑塊是非對稱性疾病多年進展的結果,最終的阻塞事件常常以突然的栓塞的方式出現。在該病損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在脂紋至最終疾病形成之間的大部分時期內,有多種事件可以發生從而加速、延緩並且甚至逆轉病損的進展。動脈壁的慢性炎癥作為構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主要部分,對炎癥和疾病程度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疑問。炎癥是身體對於創傷或感染的壹個正常的保持機體穩定的反應。通常,它是自限性的,並恢復組織的穩定性。當炎癥反應不能夠解決引發炎癥的事件或自限性機制被破壞時,慢性炎癥就會發生。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壹些因素包括高血脂癥、脂質氧化、白細胞在動脈壁積聚,以及巨噬細胞來源的泡沫樣細胞的形成(圖1)。具有生物活性的氧化脂質在體內的產生,能夠引發並調節這類炎癥性細胞事件。在病損局部膽固醇的累積(以巨噬細胞源性的泡沫細胞形成的形式)被假定分別由關鍵脂質排出、催化機制的活性下降導致或者二者皆***同參與所導致。在分子水平,巨噬細胞表面的清除受體在泡沫細胞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比如:CD36通過對其特殊的截短的脂肪酸部分和氧化的磷脂酰膽堿的識別,中介了細胞對於氧化型LDL的攝取。與此觀察壹致,發現在對動脈粥樣硬化抵抗的高脂血癥的小鼠體內缺乏CD36.來自氧化型LDL的可被CD36內化的有生物活性的脂質,能夠激活核受體,如過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體γ,從而啟動上調CD36表達的轉錄程序,以及其他與脂代謝有關的基因的表達。CD36也是壹個直接信號分子;它啟動了關鍵的級聯信號。在其最近的研究中,Park等人描述了壹個CD36新的功能:細胞遷移的調控因子。內膜巨噬細胞受累導致了病損進展,而從內膜清除巨噬細胞會促進痊愈(圖1)。巨噬細胞的移動包括了片狀偽足的形成(細胞內肌動蛋白構成的細胞骨架的突出),已形成的局部粘附連接的斷裂和新連接的形成。這些過程反過來又依賴於對肌動蛋白骨架和局部粘附的動態控制。Park等發現,由氧化型LDL(非LDL)導致的CD36的信號促進了細胞的肌動蛋白的多聚化和“牢固”的粘附,因此將泡沫樣巨噬細胞局限在病損局部。他們發現,CD36信號通過活性氧(ROS)的產生激活了這個細胞定居的過程,該過程又非直接的激活了局部的粘附激酶從而導致肌動蛋白聚合水平的上升。活性氧(ROS)與抗氧化劑合成之間的不平衡被描述為氧化壓力。體內ROS的產生受到幾種抗氧化機制的抵消。第壹種機制就是產生過程自身。NADPH氧化酶是負責ROS產生的酶,對該酶的抑制提供了壹個吸引人的對多種疾病的治療的方向。第二個方向就是抗氧化劑,盡管壹種有時不足以應付ROS的效果。Park等使用兩種氧化酶的抑制劑,apocynin和diphenyleneiodonium,以及抗氧化劑N乙酰半胱氨酸和白藜蘆醇的治療劑量來抑制在體外由巨噬細胞產生的ROS。在氧化型LDL存在的情況下,細胞遷移能力隨後得到了恢復,容許泡沫細胞擺脫對局部的粘附---是細胞擴散的必須條件。Park等使用的抗氧化劑---也包括其他的抗氧化劑,通過減少巨噬細胞源性的泡沫細胞的粘附及在內膜中的擴散,可以對動脈粥樣硬化癥的治療提供壹個治療策略。這種對巨噬細胞不可遷移特性的逆轉,將容許泡沫細胞具有行動能力,該能力是細胞排出和病損減退所必須的。有興趣的戰友壹起討論壹下動脈粥樣硬化,外科的手術也不能防止靜脈移植物的再次硬化,所以,這個病癥可能需要基礎科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