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蒙城脆皮燒餅哪裏有特產?

蒙城脆皮燒餅哪裏有特產?

香酥燒餅是蒙城的特色風味小吃。吃起來松脆松香脆,入口即化。它和其他地方的燒餅最大的區別就在制作工藝上。壹個酥脆的燒餅需要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無法用機器批量生產,非常難得。它曾在CCTV-2的“美食旅遊”欄目中亮相。

香酥燒餅是蒙城的特色風味食品。據說有150多年的歷史。清道光年間(1821—1850),孔廟大門西側住著壹位孤寡老人,名叫宋,以賣酥餅為生。後來老人收了山東人薛延年當徒弟。薛延年學了手藝後,又傳子收徒,後來就代代相傳了。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做油炸芝麻餅,越來越出名。蒙城酥脆燒餅選料制作非常精良。面粉要精白面,豬油要精豬脂油。鹽、大蔥、香油、芝麻等調味品也要最好。面條要不軟不硬。調味品的用量和搭配都有嚴格的標準(當然要根據季節和氣候的不同進行調整)。制作時,餅坯要拉長搟薄,餡料要均勻適度鋪開。應該控制好火和爐壁的溫度。爐壁太熱或太冷,生燒餅都粘不住,會“掉爐”。烤的時候要控制火候,火候不夠,燒餅就不熟,也不脆;熱度過了之後,又會燃燒。把生餅幹粘在爐壁上,或者用鏟子、火剪把烤好的餅幹從爐壁上鏟下來,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烤出來的餅幹都是用火剪挑的,力道細膩。如果力度小,餅幹就不夠脆;力度大的話,有可能把整個燒餅都撿起來。小小的炒燒餅所涉及的技巧和艱辛,恐怕不是外人能完全理解的。

專家做的脆皮餅幹,色香味俱佳。烤好後是橘黃色的。用火割,摘下來。薄如竹紙,油潤清香。讓人看壹眼就流口水。吃起來又脆又好吃。吃這個想那個。吃了這個再想下壹次。可惜的是,現在的香酥燒餅最好烤著吃,吃的時候要用雙手拿著,不然壹口下去會導致大量燒餅渣脫落。放久了會變軟,再烤會壹如既往的酥脆,但是口感比烤出來的差很多。

剛烤好的和炒好的芝麻餅端上餐桌時,要壹個壹個分開擺放,切不可堆在壹起。否則底部會被壓碎,不僅外觀不美觀,吃起來也很麻煩。

以前蒙城有壹位做炸糕的名家叫劉傑民,他的母親是薛家的女兒,是做炸糕的行家。劉傑民得到了母親的真實故事,學會了壹手做酥脆餅幹的好手藝。解放後在皖北賓館縣城當廚師,主要做酥麻餅,在蒙城很有名氣。後來,他收了壹個名叫劉誌敏的徒弟。在劉傑民的榜樣下,劉誌敏很快成了著名的糕點師傅。

萬裏到安徽任省委書記後,有壹次去蒙城,住在縣招待所。縣領導邀請劉傑民和劉誌敏精心制作糕點,招待萬裏同誌。他吃了之後贊不絕口。不久之後,劉誌敏被調到合肥稻香樓酒店,專門做香酥燒餅。隨後,入住稻香樓酒店的貴賓們在品嘗了劉誌敏制作的酥脆餅幹後,紛紛表示同意。壹時間,香酥燒餅成了稻香樓飯店的名吃,蒙城香酥燒餅更是聞名中外。為了滿足需求,劉誌敏教了許多學徒。後來年齡大了,改做管理,壹般不再自己做了。

據經常出差的同誌說,在外地經常可以吃到炒燒餅。問賣家,有的說是蒙城的,有的說是從蒙城學的手藝,但感覺不是很正宗。

很多外地的人來蒙古,用餐時經常會點蒙城脆皮餅幹。有些賓館飯店可以自己做。有的自己做不了,就去市場買。

目前蒙城市場上有很多酥脆的燒餅出售。郵局附近的壹個叫薛(女),縣行政服務中心東巷子的壹個叫薛菊才。他們都是薛家第三代。劉傑民也是薛家的第三代(已亡)。薛的後人很多都去了外地經營。劉傑民的後人,還沒有人以此為業。

衷心希望蒙城香酥燒餅永遠保持其獨特的風味,努力成為在中國乃至世界更加知名的壹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