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省選派116名省直機關優秀幹部到貧困村當“第壹書記”,要求把黨建和扶貧作為工作核心,幫助解決農村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快貧困群眾致富,盡快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促進龍江農村發展。
現在,季節已經到了隆冬,“第壹書記”們已經駐村近4個月了。他們在村裏的幫扶工作進展如何?近日,記者走進農村,采訪了多位“第壹書記”,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職責和眼下正在忙的事情。
人物:“第壹書記”張文泓,41歲。
時間:65438+2月20日。
駐齊齊哈爾市依安縣雙陽鎮雙陽村單位:省教育廳
民生關懷溫暖落地
在“第壹書記”張文泓駐紮的雙陽村,有1263戶4570人,427戶1185人,其中60歲以上的有650人。
“窮”是這個村最大的標簽,但與其他貧困村不同的是,這個村是雙陽鎮的所在地,也就是說,村在鎮上,鎮在村上,兩者相鄰。張文泓開始了他的工作,經常幫助城鎮意味著幫助村莊。
經過充分的調查,張文泓為自己設定了這樣的工作目標:建立壹個強大的團隊,改善壹所學校,照亮壹條街道,發展壹個工業項目,建立壹個醫療平臺。
完善壹所學校是指對城鎮中小學進行改造和重建。依托省教育廳的幫助,張文泓加大了對雙陽鎮的教育支持力度,將雙陽鎮基礎條件較差的中小學納入薄弱學校改造項目(村裏的孩子在鎮上讀中小學),已初步形成幫扶雙陽鎮中學的意向。
搭建醫療平臺,利用高校資源,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他協調齊齊哈爾醫學院,組織成立醫療隊,深入雙陽村為村民免費會診。此外,齊齊哈爾醫學院還與雙陽鎮簽訂了健康服務協議,將該鎮衛生院的醫生納入全省全科醫生培養計劃,並考慮納入醫聯體育雲醫院成員單位,建立遠程會診系統。
入冬以來,張文泓壹直在考慮調整農業結構,即“發展壹個工業項目”。村裏有3萬畝地,2萬畝地種玉米。相對收入低,農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從165438+今年2月初的10月中旬開始,張文泓、依安縣畜牧局、雙陽鎮分管農業的副鄉長、雙陽村黨支部書記等人先後兩次到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考察。第二次考察後,他和兩個村委會商定,明年春天大棚種植草莓。
目前,張文泓正在和村支部書記劉延輝協商試種面積、村民名單等事宜,只等冰雪融化後再在棚內種植綠苗。
人物:“第壹書記”王斌,41歲。
時間:65438+2月19
駐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紹文鄉民樂村單位:省婦聯
來自革命老村的問候
“第壹書記”王斌進民樂村第壹天就來討債。
村級債務達幾百萬元,這對於目前人均年收入不到3800元的貧困村來說,確實是不可能的。債務人跑來找“第壹書記”,王先生暫時沒辦法。但是,債總是要還的。要還錢,就得改變現狀,找出路,找工作。
“可憐,灰色,沈默,抑郁。”回憶起第壹次進村的情景,王斌印象深刻。第壹次進村,剛下了壹場秋雨,他蹭了鄉黨委書記的車。通村路泥濘不堪,車子半路拋錨。村民開拖拉機去拖,拖了幾米,拖拉機壞了。王斌壹行人壹腳深壹腳淺的走在路上。我還沒有看到這個村莊,但我已經預料到它的出現。
村道給了他壹場“決鬥”,但他要想脫貧,就必須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想法和需求。“壹開始,村民並不接受妳,觀察妳,也沒有馬上聯系妳。”王斌接連做了幾件小事,拉近了和村民的距離。起初了解到村裏有人喜歡跳廣場舞,但是沒有統壹的服裝,也缺少音響設備。通過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王斌從壹家服裝廠家募集了50件羽絨服,購買了音響設備,獲得了他們的好評。他喜歡孩子,主動和村裏農村小學的孩子取得了聯系。知道孩子們都沒去過公園,他就和孩子們訂了壹個掛鉤協議,只要孩子們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明年花開的時候就帶全班42個同學去公園春遊。
和村民的心理距離拉近了,他開始走訪、調查、考察。最後,他找到了這個村莊的基地。面對“全村652戶農民,2277人,其中貧困戶501人,貧困人口1,245人,且多為留村老人、婦女、兒童”的現實,他從人口統計學特征上為村民想出了兩條生財之道。
壹個是成立針織協會,組織渴望創業的婦女,以村裏黨員為代表,到離村子近的依安縣鴻博織造廠學習,畢業後在家從事針織,零成本,無場地限制,壹年至少收入6000元。這種真正的賺錢方式目前正在小範圍試點,預計通過黨員的引導,村裏會有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加入進來。
第二,也是王斌正在組織策劃的“土法養殖小笨雞”。受很多城裏人冬天通過親戚朋友介紹跑到鄉下買小笨雞和本地豬肉的啟發,民樂村實行小規模養殖,每戶限養50只小笨雞,雞由村集體提供。養殖過程要求完全“綠色”,逐步全程可追溯,最終形成自己的品牌。
“2007年,民樂村被省政府命名為‘革命老村’。老村雖然經濟暫時落後,但民風淳樸,村民養的東西也值得信賴。我們都考慮過了。村裏培育的小笨雞上市後,我們的口號是‘革命老村問候’。”王斌說。
在全力推動這些事情之前,王斌已經幫助村級農業合作社解決了資金斷裂的危機,推動了村民的土地流轉和部分農田“旱改水”的意願。王斌所在的省婦聯的大力支持,富裕縣委書記劉海成的全力幫助,讓這個村子從最初的設想壹步步變成了可以想象的現實。
人物:“第壹書記”王強,46歲。
時間:65438+2月22日。
駐綏化市青岡縣青岡鎮新民村單位:省審計廳
五月來嘗蘑菇香。
入冬後,幾場雪把青崗鎮新民村裝扮成了壹片銀白色。
是新民村村民心中與銀色世界相得益彰的強大“沖擊波”。165438+10月在村邊上建了86個面積四七百平米的大棚。
“理發?這幾天進展如何?”“駐村第壹書記”王強和新民村村支部書記耿立斌打開大棚門,抖落積雪,和正在鉚蘑菇架的村民畢清河聊天。
“王樹基,妳得讓我包三個大棚!”老畢壹邊幹活壹邊“自告奮勇”,把兩位秘書逗得壹起大笑。要知道,對於這個食用菌生產基地的建設,村民最初的態度大多是懷疑和觀望。
新民村* * *有513戶2098人,其中貧困戶313戶1252人,占總人口的近60%,其中貧困戶31戶116人。村民收入以種植為主,人均純收入只有335438。
“土地產量低,村裏中重度鹽堿地太多;收入渠道狹窄,靠種田和外出打工;村裏基礎設施薄弱,道路條件差;因為病因,結婚導致的貧困比較多。”去了那個村子後,王強抓住了這個村子貧困的原因。
土地不好,沒有工業,窮人多。這個局怎麽破?穿過村子挨家挨戶走著,王強不止壹次陷入沈思。
"依托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改變新民村的面貌."雖然他擔任“第壹書記”只有幾個月,但王強花了壹年多的時間來仔細做出這個決定。在成為“第壹書記”之前,王強作為省駐村工作隊的壹員,已經在新民村工作了近壹年。他從技術支持、生產、育種、包裝、銷售等方面對食用菌栽培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分析。他和鎮裏、市裏的有關專家、領導、專家溝通過,都認為“可行”。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種食用菌,村民腦子裏沒有這個認識。於是,他帶著村支書、黨員、村民代表到河北省平泉縣國家食用菌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嘉豐菌業集團有限公司取經,請外省農技人員、青岡縣職教中心給村民們指導,讓他們開了眼界,動了心思。在資金方面,他努力爭取省、市、縣的支持,先後協調省扶貧開發項目200萬元,農業開發項目3654.38+萬元,省審計廳幫扶200萬元,合作社自籌資金450萬元...現在,除壹期86個大棚外,菌袋生產車間、蘑菇大棚、保鮮倉庫等配套建設正處於緊張收尾階段。預計五天後,
“過幾天蘑菇包做好了,就放在蒸籠裏蒸,然後移到大棚裏栽培,明年4月份再移植到普通大棚裏。如果壹切順利,明年5月就可以采摘第壹個新鮮蘑菇了!”談到工業園區的前景,王強興致勃勃。
“食用菌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建成後將有效解決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按照園區現有生產規模和預計效益,可帶動115貧困戶脫貧。”王強給記者算了這樣壹筆賬。
家裏生意好怎麽能不被村民羨慕?其實早在大棚建設之前,村民們就已經感受到了“第壹書記”帶來的變化:他幫助趙喜武在村裏鋪了壹條4.4公裏的通村路,解決了村民的出行問題;他從省審計廳帶來了桌椅和辦公用品,讓村裏有了像樣的支部;春天冰雪融化後,他計劃為村子安裝260盞路燈。
王強的壹舉壹動,越來越承載著更多村民的期望。王強也期待著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村莊,從這個冬天開始,振翅高飛。
人物:“第壹書記”鄭方明,35歲。
時間:65438+2月65438+7月。
駐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壹心鄉前進村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
把“星空”聚成壹團火
“我今天心情不好,貧困戶太多,讓我這個農村來的孩子難過。歡迎妳有可以幫助妳的朋友。謝謝大家,大家都來!”9月16日,剛入駐義新鄉前進村壹周的35歲“第壹書記”鄭方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發布了這樣壹條消息。經過幾天的走訪,他發現這個小村莊的發展速度並不像村名所代表的意思。
因病致貧,基礎落後,工業薄弱...這些問題都擺在鄭方明面前。4個月後的今天,他正在通過壹系列措施,為改變村級現狀而不懈努力。
其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募捐。依托所在單位,借助微信,通過互聯網,他發起了壹場慈善募捐活動。協調哈爾濱師範大學青年誌願者協會,攜手哈爾濱鴻博廣場,為壹心鄉前進村開展愛心捐贈活動,為前進村貧困戶募集130余件新衣服;聯系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開展高校“愛心聯動”活動,為貧困戶募集新衣160余件;通過互聯網、微博、第壹書記、微信公眾平臺為村民征集衣物500余件。收到捐贈物品後,他在前村成立了陽光愛心超市,貧困戶憑愛心卡到超市免費領取所需衣物。
扶貧需要“輸血”和“造血”。前進村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貧困村。即使在壹些村莊,壹些產業也做得很好。在撰寫調研報告時,鄭方明已經意識到村裏存在的問題是:全村的大田農業種植以家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養殖規模低,技術參差不齊,抗市場價格風險能力弱;蔬菜種植銷售方式粗放,銷售渠道以低端市場為主,市場參與度和契合度差。為此,他計劃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狐貍養殖合作社,努力發揮抱團取暖、市場呼應的作用,讓好產品真正收獲好效益。換句話說,他要做的就是把前進村分散的收入方式聚合成強大的“火力”。
65438+2月17,鄭方明為前進村開通微信官方賬號,壹方面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村子,另壹方面通過宣傳推廣,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與村子建立合作,給村子帶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