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油旋的做法及用料?

油旋的做法及用料?

油旋餅,是件頗為可疑的事情,僅從面脆油香四字來推斷,失之偏頗,畢竟KFC炸出來的腿子也能稱得上是面脆油香。鄉間去尋油旋,僅得“吃鍋盔,吃中間,吃油旋,吃偏岸。”壹句,倒是讓人大笑不止,長久以來,秦人給人的印象是質樸憨厚,剛毅木訥,然從村諺看,胖子的鄉黨們實誠歸實誠,卻不是碗大的西瓜拃厚的皮,吃喝時也當得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選新麥面,不要摻了增白劑的,和成燙面,揉好略醒壹會兒,搟成長條,抹油、鹽、五香粉,年少時飲食缺油水,偶爾也加點油渣,也有圖顏色好味道香,撒些蔥花的,上好料後,卷起搟平再三,放入平底鍋裏烙制,出鍋色澤金黃油亮,餅旋薄如羽翼,香酥油脆,油香撲鼻。搟制時把料都擠到了餅沿,是最酥脆實在的所在,故而留此村諺民言。

烙油旋用燙面,取其口感筋道,外皮酥脆,易於成型的緣故,入口時松脆鹹香,引人食欲,待到內裏時綿軟耐嚼,又有麥面的回甘。唐時街頭飲食,漢胡雜處,料來種類繁多,精彩紛呈,不下如今,疑似油旋饃先人的,便有餢飳、髓餅等數種,年代久遠故,此類飲食的真面目已不可考,僅從文字間隙中勉強推斷,“今內國,餢飳以油酥煮之。案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方有此名。”,“髓餅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壹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其中髓餅描述較為詳盡,除去其中蜜的成分,活脫便是而今的油旋了。

餅食大抵是有些民族特色的,壹直在想,油旋用燙面,除卻口感之外,原因之壹,是否因為其不會繼續發酵,更耐儲藏的緣故。農耕民族對這種易堆疊,耐久儲,可填餡,隨時可食的食物需求不是很大,倒是中亞,阿拉伯壹帶的客商喜帶此類物品出行,為其冷熱皆可立食。於是便有傳說,玄奘於慈恩寺內譯經時,廢寢忘食,形銷骨立,李治令禦膳制食,成者既是千層油酥餅,與油旋思路壹致,很難說沒有飲食融合的影響,只是皇家東西自有精細微妙處,出來的餅皮“如淩雪,入口即碎”,卻不是民間飲食能達到的了。食肆當中,流行幾人聚餐,論斤稱油旋若幹,佐肉、菜而食,這才更有市民風範。

食餅思古,想起長安這個城市的衰敗,由朱全忠迫昭宗遷都始,隋唐壹脈的胡漢交融,也在趙宋立國之後漸漸消亡,觀察食物的發展脈絡,即可見壹斑,唐時雖已有酵面制法,也頗為精致,但餅食多是烤制或烙制,形制粗豪,動則“粗若兒臂”,“徑闊二尺”,適合青壯年食用,胡風蔚然,及至宋朝,則由蒸制領銜,以武大的營生為例,(“宋仁宗趙禎時,因蒸與禎音近,時人避諱,呼蒸餅為炊餅。”),蒸制讓面食、餅食適宜的食用人群更廣,品種更為豐富。

近年來反韓情緒甚盛,大抵為該國不顧廉恥,自稱萬物之源的緣故。其實這類事情為人之常情,掩於四周,令人視而不見罷了,且不說爭奪西門慶故裏這類狗屁倒竈的事情,單看“清《食憲鴻秘》載:白面壹斤、白糖二兩,水化開,入真香油四兩,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油旋兒源於江南。”,流言止於智者,無非博人壹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