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的餐飲行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的餐飲行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前中國餐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壹)餐飲結構失衡,大眾化餐飲特別是早餐問題突出。

由於競爭加劇和經營成本上升,壹些地區的大眾化餐飲發展很不平衡。行業高端餐飲勢頭強勁,大眾化餐飲市場占比降低,難以滿足普通百姓日常餐飲需求。“居民消費大眾化餐飲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通病。早餐,這個最貼近民生、最迫切的消費需求,壹直以來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從2001開始,很多地方政府都啟動了早餐工程,但是直到今天,收效甚微,早餐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烹飪協會對消費者早餐消費習慣和餐飲企業經營特點進行了多方調查。調查顯示,中國大中城市超過25%的上班族從不吃早餐。即使他們有吃早餐的習慣,吃早餐的過程也絕不是享受。約60%的被調查者吃早餐的時間為5~10分鐘,只有10分鐘。調查還顯示,早餐成本在3元以下的占25%,5元以下的占45%,5-10元的占20%。同時,由於早上時間緊張,人們只能就近就餐。雖然早餐企業由於消費低、客流有限,毛利率可以達到25%至28%,但凈利率只有3%左右。利潤這麽低,很多餐飲企業不提供早餐服務,供給明顯不足。

此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規模小型化、老年家庭空巢化趨勢明顯,獨居老人大幅增加。退休人員的社區養老已經到了頂峰,急需方便實惠的大眾餐飲來滿足他們壹日三餐的日常飲食需求。

(2)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程度低,缺乏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目前,我國餐飲業仍處於小、散、弱的狀態。90%以上的餐飲企業都是小企業。2007年,最大的65,438+000家餐飲企業的營業額僅占整個餐飲市場的8.5%。37711規模以上法人企業和工業活動單位中,1%(35438+0)同時,上下遊產業不發達,食品安全隱患依然存在。中國餐飲業上遊的供應商不成熟,不能有效地支撐餐飲業的順利發展。餐飲業上遊的農牧業和農副產品初加工分散,整體技術較低,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發生概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上遊環節對各類原料和食品監管不到位,導致食品安全責任難以歸屬,抑制了餐飲業的產業化進程。

我國餐飲業集中度不高,人力、資本、技術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產業技術不規範,生產技術以師徒經驗為主,缺乏技術的標準化和規範化;企業生產經營分散封閉,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與國際知名餐飲企業相比,國內大公司的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經驗都有較大差距,這在海外市場也有所體現。據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統計,在世界各國的餐飲市場中,中餐企業規模小、環境臟、價格低、服務差、口味差,遠遠不能反映中餐的真實水平,與中國深厚的餐飲文化不成正比。

(三)餐飲業地位低下,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

傳統上,餐飲業被認為是為人服務的工作,社會地位低下。很多人不願意進入餐飲行業。同時,低經濟收入和高勞動強度也阻礙了勞動力的供給。2007年,餐飲業城鎮單位職工每周工作60小時左右,平均勞動報酬為15464元,在所有服務業中倒數第壹,僅為金融業的35%。觀念的束縛,待遇的低下,讓餐飲從業人員只有初中水平。此外,我國目前的烹飪教育還處於低水平,層次低、規模小、質量差,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適應當前餐飲業的快速發展。

(四)政策待遇明顯不公,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相比其他行業,餐飲行業的水電價格偏高。以水價為例,壹般比工業水價高20% ~ 60%。北京的餐飲水價為每立方米1.8元,高於商業和工業水價0.5元。比如電價方面,武漢的餐飲電價是每度電0.99元,工業電價是0.49元,相差壹半。

各地對餐飲企業征收的稅費種類和費率差異很大,存在重復收費現象。根據中國烹飪協會對全國餐飲業的調查,各地營業稅稅率不壹:北京3%,上海5.6%,鄭州11%。新疆等部分地區對餐飲企業收取3%的文化市場建立基金。餐飲行業刷卡率在2%左右,與零售行業(0.5% ~ 1%)差距較大。另外,環保部門對餐飲業收費偏高,普遍存在二次收排汙費的現象。連鎖企業每新開壹家分店,都要重復環評,每次環評費用在5000-20000元不等,給企業帶來壹些負面影響。

此外,中國食品企業和外國食品企業之間的待遇是不平等的。壹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連鎖企業,甚至在協議中出現霸王條款,不利於中國食品企業與外資企業同臺競爭。

(五)行業法規標準建設滯後,資質認證失序。

與國外餐飲行業標準相比,我國餐飲行業的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建設相對落後。目前,我國餐飲業缺乏規劃引導,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盲目、無序、低水平發展的現象。適用於餐飲行業的國家法律法規尚未建立,缺乏系統、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強制性標準,市場競爭缺乏行業規範,導致行業市場秩序混亂。餐飲企業標準參差不齊,內容不全面,技術知識含量低,缺乏全國統壹。到目前為止,餐飲行業幾乎沒有國家標準,只有《餐飲企業經營規範》、《早餐企業經營規範》等少數行業標準。法規標準建設明顯不足。

此外,壹些行業組織和新聞媒體純粹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壹些非法社會團體利用欺詐手段,無序地向餐飲企業和廚師發放牌匾和證書,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盜用中國烹飪協會名義或未註冊、備案、無資質的十幾個非法“三無”協會開展了各種評比表彰活動。行業組織和非法協會缺乏監管,使得餐飲市場秩序混亂,尤其是廚師認證混亂,名師、名師認證失序,甚至出現了花錢買證的現象。

(六)行業統計滯後,無法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目前,國家統計局對餐飲業的統計分為四類:正餐服務、快餐服務、飲料冷飲服務、其他餐飲服務。而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業態,如休閑餐飲、火鍋等,並沒有得到明確的體現,不利於產業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另外,目前統計的餐飲業零售額不包括高校和機關食堂。如何對這類餐飲行業進行統計研究,也是今後要解決的問題。由於1997壹直沒有準確的餐飲業從業人員統計數據,以至於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飲業在擴大消費、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