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藥十八惡十九怕是否規定必須禁用?

中藥十八惡十九怕是否規定必須禁用?

不,我轉發壹篇文章給妳參考。

[轉貼]正確認識十八惡十九怕

付梓何谷(何紹琪)邵琪談醫學:付梓何谷

何紹琪

有病口渴(非糖尿病,尿崩癥待排除)的人來看病,要三思。為了清上中下,分別以天花粉、山藥、附子為主藥。這個方子的依據是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以脈證治淋病》壹文中的栝樓、祛脈丸(栝樓根、茯苓、山藥、附子、祛脈)。當病人到達藥房時,他立即被拒絕。藥劑師說:“附子和天花粉是反藥!”聽到這裏我傻眼了。以前只遇到過附子和半夏壹起用,拒絕搭配的情況。我當時指出,傳統的“十八反”中,附子為中藥,附子與附子關系密切,但卻是兩種藥,性質和味道不同。如麻黃、麻黃根,壹個辛汗,壹個寒澀止汗。可以說是同壹種藥,只是部分不同嗎?

在1997,我寫了壹篇題為《平反十八般禁毒運動》的文章,對“十八般禁毒運動”提出質疑。後來,這篇文章被發表在《朱良春用藥經驗集》(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壹書中。似乎很多讀者沒能看到,所以我附在本文末尾,和同事們壹起討論。

附:“為‘十八反’平反

醫學有對立面,其理論始於《神農本草經》?序(原書失傳早,今書由後人從歷代本草書整理而成)。五代韓寶生《舒本草》指出“十八反”應為“十八反”學說的藍本。從晉代起,張的《珍珠囊補》將《十八反》、《十九畏》編成歌曲,從此廣為流傳。幾千年來,父親傳承孩子,老師教導孩子。藥店看到“抗毒”,就拒絕配藥。幾個帶有“反藥”的處方被束之高閣。至於被用“反藥”冤枉的醫生,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更有甚者,除了“十八反”之外,還有“朱利安”:作者在壹張方子裏把半夏和附子壹起用,病人去當地藥店配藥。藥劑師看到後不屑地說:“大夫連半夏和附子對著幹都不知道?這應該是常識。”夫子生在四川,半夏反對夫子,所以是因為母親才牽連到孩子。這不是“牽連”也不是“擴大”是什麽?

對此,我們不妨看壹下之前的討論。

漢代“醫聖”張仲景最早在方中使用反藥。痰飲片中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白芍、甘草、蜂蜜)由甘遂和甘草共同使用。赤丸(茯苓、細辛、附子、半夏)在同壹本書《腹寒疝氣過食癥》中,附子與半夏同用。

孫思邈,唐代“藥王”之稱。他的兩部著作《錢進方》中有多達幾十個抗毒方子,如的風慢湯,附子與半夏同用;大巴風散、附子、白蘞同用;蠲石茯苓丸與大戟、甘草同用;十八大的五陰丸,人參和苦參果、藜蘆都用,還有甘遂、大戟、芫花、甘草,都是例子。

宋代正式頒布實施的局方,有川烏和半夏所用的潤體丸和烏溪丸。陳武宣《三陰方》卷十四黃豆湯,甘草,甘遂同用。徐的“技能方”行氣散和丸,半夏和川烏均用。

李東垣聖張奎湯集安在金代曾與海藻和甘草壹起使用。

元代朱丹溪將連欣粉芫花與甘草同用。

明代吳坤《驗方》散用,人參、細辛、藜蘆並用。陳世功《正宗外科》海藻玉壺湯海藻與甘草同用(此方後被收錄於吳倩等人主編的《醫案金鑒》)。

清代於《外感病案集》整理了壹個著名的方案,其中《瘰癧之門》也用了海藻、甘草。

而以上的例子,在漢、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代都是現成的。可見所謂抗毒也是有的,“古人為立方,常有之”(於)。那麽,這裏的前輩們是什麽態度呢?壹種意見是:壹旦說了還不如不用。如陶弘景說:“舊方所用藥物,亦有相逆者,如仙方甘草丸、季芳、細辛;民間玉散,取之無妨,如瓜蔞、幹姜等。,或者有壹些人會控制它,如寇佳富漢和成州左霧,這些人壹般都是正確的,決不能傷害事情。雖然,還是不用優良的好。”(原書引自《本草綱目》)。另壹種意見是:聖人可以用,無知者不可以。比如俞疃說:“性別相反的人,各有各的狠心。如果兩軍為敵,那就永遠不在壹個隊伍裏。雖然外面有大毒病,但壹定要用大毒藥去攻,不能老是理論化。比如古方中,感應丸裏用了巴豆和矮牽牛,這樣可以使藥物積累。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和五靈脂來治療血栓。丹溪治療屍癤的二十四味連欣散,用甘草和芫花同劑量,據說這裏有好處。只有蓋了聖人的洞見才可以用,不知道就不能殺人。夫以藥為器,善用者處死而成之,若韓新星在水陣背後;不善者,只會自取滅亡之禍,但可大意。”還有壹個是李時珍的意見。他說:“古人用惡的反面。蓋相須用同壹人,皇帝也;互相忌憚,互相殘殺的,也是王者。(註:這裏的“相畏”是基於經典的例子:“有毒者當制,相畏者可殺”,與後世“十九畏”的“懼”完全不同);用惡的反面的人,霸道。有權者,用戶知耳。”他還指出:“胡燁居土治痰,在趙石湯中加甘草、大黃,但痰在膈上,欲引流以除病根。東原的高力治頸椎結核,海藻潰堅湯,海藻;丹溪朱震亨用芫花處理蓮心飲,兩邊都有甘草,是胡居石的本意。所以陶弘景說,古方也有惡的反面,並無害。不含蓄的人不可能知道這壹點。”他的意思是,用戶可以“潛移默化”“覺察到”,但還是可以用的,只是需要特別謹慎。這三種意見應該有壹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