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和“巴巴西”
馬鈴薯被南美當地的印第安人稱為“巴巴西”。據各種記載,在發現新大陸之前,也就是公元1492年之前,北美和中美洲還沒有種植馬鈴薯,栽培馬鈴薯是從南美逐漸傳入的,直到美洲北周王朝的發現。
早期的土著居民沒有文字。根據對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2000年在南美洲發現的幾處人類村落遺址的考證,原始人應該在公元前14000年前就在南美洲看到了土豆,或許更早壹點。根據秘魯利馬出土的資料,馬鈴薯已被印第安人馴化,栽培歷史約8000年。
後人考證,在秘魯西北海岸的人類村落遺址中發現了帶有馬鈴薯塊莖和薯幹形象的陶器——“圖達”,即公元前1000年所謂“智慧母親”文化的考古遺跡。1887年,在智利北部海岸的古帷幕中也發現了土豆狀的紅粘土。達爾文說,他在公元1835年的環球旅行中,發現智利西海岸奇洛島的貝類沙土上生長著大量的土豆。由於該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植物高達1米。煮熟後變得沒有味道,被判定為野生土豆。可以推斷,當地居民馴化栽培了野生種,演變成今天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馬鈴薯。
到了現代,在秘魯印第安人的古場景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土豆圖案的陶器,以及土豆幹和土豆植物的殘枝。陶器上象征性地畫有馬鈴薯塊莖殘眼,有的陶罐把馬鈴薯畫成人形,次生根代表人體的四肢和頭部,芽眼代表人的嘴,出芽芽代表牙齒,芽眼周圍的突起代表嘴唇。從陶器上繪畫藝術的風格推斷,南美馬鈴薯的栽培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2800年。
馬鈴薯在古代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豐富程度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因此,印度人將馬鈴薯視為“豐收之神”,認為馬鈴薯有“靈魂”。如果某年馬鈴薯收成不好或嚴重減產,就被認為是對馬鈴薯神的“怠慢”。必須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宰殺牲畜和男孩女孩作為祭品,祈求土豆神保佑豐收。這種殘酷的祭神儀式持續了很長時間。壹個在公元1547年到過秘魯的西班牙人目睹並描述了這壹儀式。他說,在裏約蘭巴市,許多印第安人伴隨著鑼鼓,邁著有節奏的小步遊行。部落的首領走在前面,穿著新衣服,披著繡花鬥篷;後面是幾排衣著整齊、衣著華麗、手拿土豆袋的;身後是幾排穿著花花綠綠衣服的姑娘,拖著長裙,戴著戒指,手裏拿著金銀器皿;然後是整齊的壹排排人,肩上扛著木犁、鋤頭等農具,手裏拿著土豆;最後是壹頭肥碩的騾子,穿著五顏六色的飾品,黃澄澄的金,白得像銀,光彩奪目,光怪陸離,五顏六色,裝扮成壹個神奇的怪物。遊行結束後,大家在領隊的指揮下圍著這個莊嚴的怪物載歌載舞。然後首領先把騾子刺了,祭祀儀式把騾子的內臟拿出來獻給土豆雕像。其他人把土豆袋浸在騾子剩下的血裏。儀式結束了。但這種儀式的祭祀只限於牲畜,不殺生。到了現代,這種祭祀已經發展成為印第安部落慶祝豐收的壹系列節目。
在這些野生馬鈴薯地區,當原始人類開始使用馬鈴薯塊莖作為食物時,他們將它們放在山澗中冷凍和清洗,然後曬幹制成“土豆”,去除了許多野生馬鈴薯物種的澀味。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印度人創造了壹種更復雜的制作幹土豆的技術。這種叫“土豆”的幹土豆有黑白兩色。白幹土豆是在寒冷的冬天將塊莖在室外放置四五次,日出前在上面覆蓋壹層蘆葦草,然後移入淺水池中浸泡兩個月,在陽光下曬幹。黑幹土豆是冷凍曬幹的。它們是由女人赤腳踩著,擠出水分,在太陽下曬幹制成的。這兩種脫水土豆幹很輕,保持了塊莖的原始形狀,是印第安人越冬的主要食物。歐洲殖民者進入南美後,遭遇連年饑荒。這種幹土豆曾經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
毫無疑問,當人類挖掘馬鈴薯塊莖時,野生馬鈴薯生長的田地被松土,松土有助於潛在的塊莖生長。人類的無意識行動,書寫了馬鈴薯農業技術的第壹章。在人類村落的廢墟周圍,在施用食物殘渣和人類排泄物的地方,都有野生馬鈴薯的再生藤蔓,明顯表現出馬鈴薯的產量高,體積大。肥料的定向變異培養,使人類走向了栽培馬鈴薯的歷史。當然,這壹切都經歷了很長時間,但畢竟是馬鈴薯從野生到栽培歷史的進步。而在南美洲,雖然人類(主要是獵人)最初的遷徙是從北向南,但野生或半栽培的馬鈴薯不可能隨人類遷徙而遷徙。因為這些獵人不習慣攜帶各種材料。當人類農業興起後,人類在南美的大遷徙停止了,於是南美馬鈴薯品種和類型的現代自然分布區彼此隔離得很好,形成了南美和智利兩個馬鈴薯栽培中心。
根據蘇聯科學家布喬索夫1925年在南美考察的資料,南美有栽培馬鈴薯和野生馬鈴薯兩個分布中心。壹個是智利南部,主要是直羅島及其附近;壹個是秘魯-玻利維亞高原。在這兩個中心,馬鈴薯的種類非常豐富,但只有兩種與現代栽培品種相似。壹種是智利種,是常見的栽培種,分布於智利南部。壹種是秘魯-玻利維亞,分布在秘魯-玻利維亞高原。經科學家考證,這兩個物種是來自同壹系統的兩個血緣相近的亞種。
通過許多科學家的調查研究,南美洲有三個地方的茄屬植物與馬鈴薯的起源關系密切:壹個是墨西哥,因為那裏有馬鈴薯的野生種;第二個是玻利維亞和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因為那裏仍然有各種原始類型的栽培馬鈴薯;第三,智利及附近沿海山區,因為同時有各種栽培土豆和野生種。現在可以斷定,馬鈴薯的原產地是安第斯山脈中部,包括智利北部、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但野生種的分布範圍超出了南美洲,分布在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
“巴巴西”最早為舊世界所知是在1536年。西班牙探險隊到達了馬格達萊河上遊,在哥倫比亞瓦列茲鎮的羅科塔村附近,北緯7度。他們驚訝地發現,當地人吃的是壹種很醜的食物,是壹種叫做“巴巴西”的植物的地下果實。有點像歐洲人吃的蘿蔔或胡蘿蔔,和羊肉壹起煮;也可用作飼養家禽的飼料。在談到這種植物時,這支探險隊的成員Castor Abbott寫道,這是壹種開著淡黃色花朵、根部含有美味澱粉的植物,在印度人當中很受歡迎,甚至成為西班牙人喜愛的蔬菜。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洋芋、洋芋、山藥蛋。(見右圖)屬於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壹年栽培壹次或兩次。地下塊莖圓形、卵圓形、橢圓形,有芽眼;地上莖呈三角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頂生傘房花序,白色,紅色或紫色;種子扁圓形,黃色,大多由塊莖繁殖。塊莖可以食用,是重要的糧食和蔬菜作物。因其營養豐富,被稱為“地下蘋果”,是世界五大糧食作物之壹(五大糧食作物是指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和馬鈴薯)。它作為壹種糧食作物在歐洲和美洲的許多國家被廣泛種植。本品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安第斯山脈和智利沿海地區。15世紀初傳入歐洲,隨後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16世紀中葉傳入中國。
土豆熱量低,每100克90卡,而同樣量的大米或面粉達到350卡。它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很容易被血液同化,既能抵抗饑餓,又不傷胃。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為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東北。其中西南山區種植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塊莖用於無性繁殖時,種薯在5 ~ 8℃的土壤溫度下都能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 ~ 20℃。植物莖葉生長開花的適宜溫度為16 ~ 22℃。夜間塊莖形成最適宜溫度為10 ~ 13℃(土壤溫度為16 ~ 18℃),高於20℃時形成緩慢。當溫度降到-2℃時,就會被凍壞。
開花結薯期是整個生育期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在幹旱情況下,每畝灌溉15 ~ 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壹般在畝產1330 ~ 1650公斤的條件下,馬鈴薯吸收氮約6.65 ~ 11.65公斤,磷酸2.8 ~ 3.3公斤,氧化鉀9.3 ~ 15.3公斤。馬鈴薯雖然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有機質豐富的黑土(pH 5.5 ~ 6.0)最為理想。密度不應低於每畝4000株。
土豆,馬鈴薯,芋頭,馬鈴薯,紅薯,芋頭蛋,土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