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的是壹個很恐怖的地方,我們提心吊膽的走出酒店,去了葡萄谷。希望葡萄谷能給人帶來壹點涼意。
導航把我們帶到了葡萄谷的入口大門,我們在新建的遊客中心寬敞空曠的大廳裏買了壹張70元的門票。
果然是葡萄溝,名副其實。放眼望去,是葡萄的世界和海洋,看不到盡頭。
木制的方形門拱壹直延伸到前面成為壹個走廊。葡萄藤迂回地爬到了頂端,綠葉遮住了吐魯番如火的陽光,就是成熟的葡萄壹顆壹顆地掛在木架上,和樹葉壹起在地上形成斑駁的樹蔭。如果妳打開窗戶,妳可以感覺到陰影中的涼爽。新疆就是這麽神奇,涼和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沿著葡萄走廊走了大約兩公裏,到達了壹個觀光景點。裹著毛巾的維吾爾族婦女打手勢指揮汽車停在合適的地方。
從長廊右側進入另壹個橫向分布相對自由的葡萄架花園,有掛滿果實的葡萄串,有誘人的水。
同事y忍不住偷偷摘了些葡萄。我們把維吾爾族婦女背在背上,迅速把葡萄塞進嘴裏。我們看著‘摘葡萄罰款100元’的牌子,相視壹笑,樂得偷吃禁果。
現在想來,亞當夏娃當時是不是也有我們此刻的心情?
沿著葡萄架下的陰涼通道往東南方向走,太陽已經很高了,在陽光下火辣辣的。前面有壹個日落旅遊團。導遊壹手拿著小號,壹手拿著小紅旗,引導老人們前行。
我們跟著旅遊團走進了兩代情故居。在兩扇老舊的木門裏,有壹個小院,右手邊是壹個簡易的棚子。在棚子的下端,有壹個留著長長白胡子的老人。導遊說老人103歲了,願意拍照的可以和老人合影,有點仙氣,壹張照片20元。
出了兩代情故居,向右前方走,就是八壹大樓。和兩代情家的寒酸寒酸相比,八壹少爺的家真的很有錢。多色的雕梁畫棟,從外觀上看,和窮人家純單色的土墻大不相同。
小時候在收音機裏聽到過兩代情和八壹師傅並肩作戰的故事,可憐善良卻充滿智慧,至今記憶猶新。童年的感覺是那麽遙遠,似乎只是壹個歷史傳說,或者是作家為了讓孩子開心和教育而編的故事,人物自然不存在。
故居的存在讓人明白,故事也是有出處的,只是故事還在流傳,而故事中聰明、貧窮、愚蠢的有錢人早已不在了。想想看,古代故事的非凡勝利和真實故居的落寞對比,讓人覺得時光飛逝,仿佛神話。
(3)
走過長廊的盡頭,前面是臺階,臺階上是人工假山和噴泉瀑布。遊客大多在此駐足,在水中拍照,比湍急的水流更熱鬧。
在側坡上,有壹條壹尺寬的踩踏小路,沿著陡坡蜿蜒而上。十二三歲的男孩子正從上面下來,擦著紅撲撲的臉上的汗,甚至對下面那些父親般的人說,太熱了,太熱了。
我們問他上面有什麽。他說“火焰山”只有壹個牌子。葡萄溝後面的山是傳說中火焰山的壹部分嗎?
後來在假山左側平臺旁的走廊裏,從介紹葡萄谷歷史的課文中得知。葡萄溝是火焰山的壹個河谷。葡萄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以後的十六國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火焰山的確認讓我們有了爬山的欲望。想《西遊記》裏,為了保護師父順利進行,孫悟空用芭蕉扇撲滅了火焰山的火。多麽神奇啊。
y戴著帽子和面紗,全副武裝,沿著小路繞到山腰。
往下看,郁郁蔥蔥的葡萄架下,三五成群的遊客。擡頭望去,不算太高的山丘表面是黑化的浮土,沒有綠色植物。
天空中艷陽高照,焦灼的陽光下沒有壹絲生機。遠近空氣中有遊絲般的熱浪蒸騰。陽光和陰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這壹刻,全身像被烤壹樣熱。環顧四周,只有我和Y上了火焰山,同行的朋友和其他遊客都坐在看不見的葡萄架下。
當我們到達刻有“火焰山”字樣的石碑時,我們已經熱得快要窒息了,所以我們趕緊拍了壹些照片,然後下山。可是到了晚上,同行的朋友發現我和Y變成了面紅耳赤的關公,去火焰山玩了壹會兒,雖然蒙著面紗,但是皮膚還是被高溫灼傷了。才知道火焰山果然名不虛傳。
順著葡萄溝裏導遊牌箭頭所指的方向,我們沿著兩旁種著巨大白楊的木板路前行,再穿過蘆葦搖曳、水流湍急的河道,看到了濃蔭中的王紀念館。紀念館不是很大,遊客也不多。主要展示王生前的照片。王門口的櫃臺上賣的是的民歌,還有關於他的書。
對於王,我最早的記憶就是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然後三毛和他之間就有了壹段沒有結局的感情。
這個不起眼的紀念館,只是整個美麗的葡萄溝裏的壹道文化景觀。然而,王卻是新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