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少林寺尚有僧眾二百多人,土地壹千三百七十余畝,度日艱難。 民國五年(1916年),有王雲華修葺緊那羅殿之舉;民國八年(1919年),寺僧又修繕了白衣大士殿及地藏王殿,但都屬小規模的修修補補。
當此之時,軍閥混戰,武人朝秦暮楚;土匪肆虐,無賴劫奪流竄,寺僧惟以寺宇平安為念。時有雲松恒林和尚(1865~1923年),為寺宇平安做出了貢獻,但也由此種下了禍根。
恒林,伊川縣宋寨人,俗姓宋氏,光緒元年(1875年)入寺燕染。民國元年(1912年),為登封縣僧會司。其參禪之外,又習拳術,武藝高超。因地方不靖,縣府便命他為“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系地方民團性質。他只好“以菩薩心腸作金剛面目”,購置槍械,訓練僧兵,以備不虞。 民國九年(1920年)秋,歲遭旱荒,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團在登封縣城、梯子溝、白玉溝等處,與土匪大小數十戰,打落“肉票”多人,每次皆獲勝利。壹次,土匪桿首朱保成、牛邦、孫天章、段洪濤等合夥夜襲鞏縣魯莊鎮,天將明時被發覺,向西南逃竄。鞏縣九區民團緊緊追擊。匪過偃師府店,偃師縣十四區、十五區民團也加入追擊隊伍。土匪逃至少林寺西熬子坪,遭恒林所率少林寺民團截擊,大部被消滅。這次戰鬥繳獲槍支、彈藥甚多,皆藏於少林寺內。
恒林因其英勇善戰,名聲大振。土匪不敢犯境,環寺數十村得以安居樂業。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張鳳臺授恒林以獎狀、獎章,並向少林寺緊那羅王殿獻了“威靈普被”的匾額,以謝神庥。河洛道道尹閻倫如也送了“少林活佛”的匾額,旌表恒林剿匪之功。恒林則謙恭如壹,敦睦百姓。
民國十二年(1923年)十月初二日,恒林因積勞成疾去世,春秋五十九歲。次年春,登封、鞏縣、偃師、臨汝四縣民眾三百余人集資為恒林立碑悼念。 恒林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妙興(1891—1927)接任了登封縣僧會司及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的職務。
妙興,字豪文,俗姓金,臨汝縣謝灣村人,家境貧寒,八歲(1898年)投少林寺恒林為師,自幼學拳習武,技藝超群,綽號“金羅漢”。 民國十四年(1925年)二月,豫西爆發了“胡憨之戰”。陜西的劉鎮華派憨玉琨率軍入河南,與河南督軍胡景翼作戰,爭奪中州。胡部樊鐘秀派蘭世勛運動駐偃師的憨部李慎亞倒戈。當憨部崔繼華自密縣退卻時,妙興率部隊幫助李慎亞攻打崔繼華,大大支援了樊鐘秀。自此,妙興與樊鐘秀關系更加密切。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七月,廣州革命軍開始北伐。九月,馮玉祥(1882~1948年)宣布脫離北洋軍閥,參加國民革命。吳佩孚聯合張作霖(1875~1928年)攻打馮玉祥,被北伐軍擊敗。次年(1927年)春,馮玉祥占領西安,配合北伐軍合攻河南。二月,妙興所率第壹團奉命開往鄭州,又調往舞陽。三月六日,在與任應岐部交戰中,妙興陣亡,年僅三十七歲。六月,遺體由弟子體信運回少林寺,葬於寺東北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