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馬鈴薯種植技術是什麽?

馬鈴薯種植技術是什麽?

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國、美國、荷蘭、德國和加拿大。那麽土豆是如何生長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土豆種植技術。讓我們來看看。

馬鈴薯種植技術

(1)切塊加速發芽。播種前20天,3月初開始發芽。當馬鈴薯種子被切成片時,每片至少有壹個芽眼。10-15人民幣/斤為宜。扡插後的種子用幹混灰或多菌靈粉1: 200倍水浸泡消毒。種塊幹燥後在苗床中催芽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在室溫15℃以上的角落用沙催芽,種塊用壹層沙;第二種是在室外通風日出的東西方向挖壹個坑,加速發芽。坑深約25厘米。壹層沙適合種塊,三層適合。然後蓋上拱形棚膜,晚上再蓋上草簾保暖。以上兩種方法發芽時要噴水1-2次,防止幹燥。當芽長到0.5-1.0厘米時,開始播種。

(2)整地開溝。種植前先看看土壤濕度。如果土壤墑情不好,可以考慮修建灌溉渠保墑,在種植前7-10天修建保墑。馬鈴薯種植壹般為雙壟溝種植,開溝時可采用50厘米的大行和40厘米的小行。

(3)播種和覆膜。春分到清明是最好的時期。這裏要特別提到的是,脫毒馬鈴薯可以提前早播,春分前完成,株間距控制在20厘米即可。播種前,沿溝噴灑1: 10000倍辛酸水,防止地下害蟲。有機肥可以直接撒在溝裏,也可以在整地時撒;化肥可以放在溝裏,也可以撒在種塊之間(註意不要直接接觸種塊)。播種時,種塊放入溝內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種芽朝下,這種方式種植的土豆在苗壯根長,土豆少而大,但晚苗2-3天;另壹種方法是種子芽朝上。這種方法長出的馬鈴薯根比較短,馬鈴薯小但多,出苗早2-3天。種植後,從大排兩側取土,覆蓋馬鈴薯溝和小排的空間,用微膜覆蓋,壓實密實。

(四)新風的出現和苗木管理。過了清明節,播種後20天左右,秧苗就露出來了。這時候可以在沖秧處破開微膜,防止蒸秧。當幼苗長到10 cm高時,幼苗周圍的薄膜要用土壓緊,防止水澆到草上。土豆不宜在生長初期澆水,見花後再澆水。如無雨,可每10天澆水壹次,壹般2-3次催熟,收獲前10天應停止澆水。苗期防治蚜蟲或薊馬等害蟲。

馬鈴薯種植方法

(5)合理施肥。土豆喜歡用農家肥,每666.7平方米用4000-5000斤為宜。同時,在合理施用化肥時,氮、磷、鉀要配合使用。馬鈴薯需要大量的鉀,科學合理的氮磷鉀肥配比為1.85: 1: 2.1。土豆喜歡吸收銨態氮,對硫的吸收率更高。據試驗,每增施1公斤硫酸鉀,可使馬鈴薯增產100-150公斤。

馬鈴薯的生長周期

1.睡眠期

馬鈴薯收獲後,在適宜發芽的環境中長時間不能發芽,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當匍匐莖頂端停止極性生長,塊莖開始膨大時,塊莖休眠開始。休眠期的長短與塊莖的貯藏、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有關,因而也與產量有關。馬鈴薯的休眠期受貯藏溫度的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休眠期因品種不同,從1月左右到3個月以上不等。馬鈴薯在0-4攝氏度的溫度下可以長時間保持休眠狀態。馬鈴薯的休眠過程是由酶活性的方向決定的,並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2.發芽階段

馬鈴薯的生長始於塊莖上芽的萌發。只有當塊莖解除休眠時,芽和幼苗才能明顯生長。發芽期是從發芽到出苗,進行主莖第壹節的生長。萌芽期的生長中心是芽的伸長、生根和匍匐莖的形成。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質量取決於馬鈴薯種子和發芽所需的環境條件。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生長時間從1月到數月不等。

3.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片或第八片葉片展平,完成1葉序的生長,稱為“叢樹”,這是主莖的第二個生長階段,也是馬鈴薯的苗期。苗期短,不管是春天還是秋天,都只有半個月。

4.樹木出苗期

從叢生到第十二或十六片葉,早熟品種在第壹花序開花;晚熟品種在第二花序開花,這是馬鈴薯的花期,持續約1個月,這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主莖在生長期開始急劇上升,約占總高的50%;主莖葉已經全部建好,還有枝幹和枝幹在擴展。根系繼續膨脹,塊莖膨脹到鴿子蛋大小。樹木出苗期有壹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是莖葉幹物質與塊莖幹物質之比達到平衡。

5.馬鈴薯生育期

即塊莖形成期。樹生期完成後,將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在此期間,莖葉生長逐日減少,基葉開始變黃枯萎,植株各部位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迅速膨大,尤其在開花後10天。馬鈴薯結實期的長短由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成熟度控制,壹般為30-50天。

馬鈴薯的管理方法

1.查苗補苗:馬鈴薯盛花期後及時查苗,如有缺苗及時補苗,保證全苗。播種時,將多余的馬鈴薯塊密植在地裏,以補充秧苗。補栽幼苗時,若穴內有病薯、爛薯,應將病薯及周圍土壤挖出後再補栽幼苗。土壤幹燥時,應在施少量肥料後,挖坑澆水栽苗,以減少幼苗延遲時間,盡快恢復生長。

2.中耕培土:中耕松土使馬鈴薯土層疏松透氣,有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果土壤表面變硬,要松土以利於出苗。第壹次中耕應在滿播後及時進行,深度8 ~ 10 cm,結合除草,第二次中耕應在第壹次中耕後10 ~ 15天進行,宜略淺。出芽時,第三中耕比第二中耕淺。

3.病蟲害防治:常見的馬鈴薯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輪紋病、瘡痂病、癌癥等。應重視晚疫病的早期防治,青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合理輪作、選擇抗病品種和使用小整薯作種子。主要害蟲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蠐螬等。,可以通過化學藥劑或人工捕殺來控制。

4.適時采收:當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發黃時,塊莖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大,幹物質含量達到最大,是食用塊莖的最佳采收期。塊莖應提前5-7天采收,以減少生育後期高溫的不利影響,提高種子質量。

馬鈴薯種植的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