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產熱營養素:產熱營養素主要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合物等。所以要多吃富含這三種營養的食物,尤其是增加壹些脂肪的攝入,比如吃葷菜的時候多加壹點脂肪,炒菜的時候多加壹點食用油。含鐵豐富的食物:體內缺鐵,各種營養物質不能充分氧化產生熱量,這是冬天發冷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十分註意補充富含鐵的食物,如瘦肉、魚、動物肝臟、家禽、蛋黃、蘑菇、豆類、菠菜和芹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胡蘿蔔、南瓜、土豆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維生素A可以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以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富含蛋氨酸的食物: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提供壹系列適應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基團。寒冷的氣候增加了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泄,加速了脂肪的代謝,而人體內肌酸、脂肪酸合成和氧化釋放的熱量需要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入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人體分泌的甲狀腺素具有產熱作用,碘是甲狀腺素合成必不可少的“原料”。可以吃海帶、紫菜、貝類等富含碘的食物。堅果類食物:如核桃,含有40%-50%的脂肪,其中大部分是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作用。核桃仁還含有豐富的磷脂和維生素E,具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刺激食欲的作用。這些都對增進健康、抵禦寒冷大有裨益。辣椒:吃辣椒可以促進食欲,促進消化,加快心跳,擴張末梢毛細血管,增強流向體表的血液。冬天吃辣椒可以禦寒,預防濕邪引起的關節痛、腰腿痛和胃虛感冒。羊肉:味道甘甜,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常被用作冬季禦寒、補益壯陽的佳品,具有溫中、補腎、開胃、健脾、禦寒、祛濕的功效。蝦:非常適合冬天腎虛怕冷的人。因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疏通血管的功效。礦物質適量:人怕冷也與身體攝入的礦物質質量有關。比如,人體中鈣的含量可以直接影響人體心臟、血管、肌肉的靈活性和興奮性,補鈣可以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富含鈣的食物包括牛奶和豆制品。鹽對人體禦寒也很重要,可以增強人體的產熱功能。因此,冬季以重口味、辛熱為主,但也不能太鹹,每日鹽攝入量最多不超過6克。這種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相當普遍,醫學上稱之為雷諾氏綜合癥(手指會冷到失去血色)。在美國,幾乎每個5 ~ 10的女性都會有1,男性也不例外。壹般來說,身體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當暴露在冷空氣中時,身體會自然減緩新陳代謝,以維持器官的熱能。而雷諾氏綜合征患者,由於血管過度收縮,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甚至堵塞,所以熱能無法到達手腳,會有針刺感,但只要是溫熱的就會立刻恢復。更嚴重的雷諾氏綜合征,甚至缺血導致組織壞死,必須截肢。通常情況下,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上有所改變,註意保暖,就可以改善。就中醫而言,寒是百病之源,需要重視。“感冒對身體非常有害,”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林健·陳醫生說。氣候寒冷時,身體機能會降低,抵抗力減弱,疾病特別容易侵襲。所以只要寒流經過,醫院急診室總是人滿為患。寒冷也會引起疼痛。寒冷會加速神經和血管的收縮,引起內臟的痙攣,如胃痛、腹痛或生理性疼痛。感冒還傷脾胃,容易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紅樓夢》中,賈家的老老少少活動少,日常飲食清淡油膩,體質較弱,秋冬季節特別容易感冒。每當賈家的老人哭訴食欲不振時,家庭醫生往往笑著建議,不用吃藥,只要“輕食、保暖,或餓兩餐”,身體就會逐漸恢復。我在門診經常接觸到因手腳冰涼而尋求治療的女性患者。陽明醫院中醫科主任賴榮年感嘆,現代女性運動量少,胃腸功能下降,血液循環不暢。他進壹步解釋說,胃是中醫的“脾”,負責全身血液供應。如果胃功能差,吸收能力差,食物營養不能轉化為足夠的血液提供身體需要,末梢血液循環自然惡化。“可能會有壹些婦科病的問題,比如子宮因供血不足而功能較弱,經常痛經,”賴榮年主任提醒。這個時候治療手腳冰涼的重點會是加強脾胃功能,緩解生活壓力。尤其是由於血液循環不足,關節炎患者最能體會“天冷了就心痛”的感覺,幾乎什麽也做不了。驅寒保暖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陽氣衰竭的冬季,萬物都在退潮流動,最適合儲存和滋養元氣。冬天保持熱能、動力和溫暖,也就是陽氣,可以積蓄足夠的能量等待明年春天,除了少生病。6招對冷1。經常鍛煉不算懶。要適應寒冷,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運動是最好的方式。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改善怕冷的體質。中國有句古話:“冬天多動,少生病。運動確實可以刺激肌肉和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特別是中國人平時暴飲暴食,所以有人提出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態補”的重要性。“然而,冬季運動不應該太激烈。壹般練到身體微微出汗就好了。在家打太極,做柔力操或瑜伽,練習切功(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手臂自然垂直,手掌向後,輕松自然地來回擺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賴榮年主任鼓勵大家多走路,只要走路的時候能呼吸就行,而且也有健胃的作用。做家務和掃地也是很好的鍛煉。●貼心提醒:出門鍛煉記得保暖,隨身攜帶毛巾擦汗;運動前做壹些熱身運動,避免溫差過大造成身體不適。2.溫熱食物補充食物也是讓身體感到溫暖的最快方法,尤其是熱飲。蛋白質含量高的熱牛奶,有溫熱作用的紅糖姜茶,或者西方的迷叠香茶、肉桂茶都是很好的加熱來源。林健陳醫生喜歡帶自制的袋泡茶上班,便宜又簡單,內容和口味隨季節和個人喜好而變化(袋泡茶可在中醫器械店買到):容易上火的人(平日口幹),可用麥冬或沙參切小塊,泡水飲用;壹般可以選擇枸杞、紅棗,有補氣的作用;市面上常見的桂圓茶,補血,適合勤勞的上班族。芝麻、花生中含有維生素E和豐富的煙酸,有助於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抵禦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可以擴張血管,加強末梢血液循環。補氣養血的核桃營養價值豐富,適合長期咳喘患者冬季食用。林健博士陳建議。壹些辛辣的香料,如蔥、姜、蒜等也能使身體感到溫暖,但有高血壓、躁狂癥和皮膚過敏的人應盡量少用。特別提醒,冬季飲食最好清淡少油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另外,冬天可以稍微增加孩子的主食量。因為天氣冷容易消耗熱量,而且孩子冬天的活動量不會減少,所以需要更多的熱量來補充。●貼心提醒:生姜的作用是保暖,孕婦坐月子時常用;生姜發汗,感冒初期宜用生姜。3.吃補品因人而異。冬季進補原本是為了調理體弱多病的體質,增強體力抵禦寒冷,但現代人營養豐富。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補。壹般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補充壹些溫性藥膳,如四物湯、芝麻雞、十全大補湯等。加速血液循環。如果妳容易口幹、口臭、便秘或高血壓,進補就像火上澆油,要適可而止。如果出現感冒、發燒、腹瀉,最好停止各種補充,以免加重病情。●貼心提醒:有些慢性病患者,如紅斑狼瘡,如果服用補品,會使病情加重。他們應該找中醫做物理辯證法,針對個人弱點做補充。4.緩解壓力。好的心情壓力是血液循環惡化的原因。日本研究發現,近70%的女性手腳冰涼。這些新女性睡眠時間少,工作時間不規律。在這種24小時緊張的情況下,血管不斷收縮,血液循環越來越差。所以專家建議,最好強迫自己把壹天分成三部分: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和朋友聚會,聽聽音樂,學會放松。這些都有助於改善手腳冰涼。●貼心提醒:天氣寒冷容易讓人情緒低落,情緒不穩定。不妨用身體帶動心靈,簡單的運動就能分泌內啡肽,讓人心情愉悅。5.充足睡眠,養陽氣。中醫提到,楊燦促進五臟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源泉。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疲憊,怕冷。充足的睡眠正好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特別是冬天,要早睡晚起,晚上10睡覺,太陽出來後再起床,這樣可以避免早晨感冒,降低慢性病患者溫差過大導致血管快速收縮而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盡量不要熬夜。早上1點,人體腎上腺素分泌最低,此時抵抗力特別弱。只要溫度降低壹點,“有些哮喘患者最容易在這個時候發作”,陳醫生提醒,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會使身體有足夠的能力抵禦外界的寒冷和壓力。●貼心提醒:如果有壹段時間覺得冷,可以按壓手背虎口中央的合谷穴,加強血液循環。6.溫水足浴有利於睡眠。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先天供血差。此外,足部皮下脂肪較少,保暖能力差,腳冷相當常見。特別是足部有很多穴位與上呼吸道黏膜有關。腳受涼,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睡前泡腳、按摩,可以把空氣向下抽,讓腳立刻暖和起來,有助於睡眠。準備壹壺30 ~ 40度左右的溫水泡腳,壹般需要20 ~ 30分鐘左右。泡腳的材料可以用2兩幹艾草或桂枝(中藥店有售)熬制,也可以放壹些老姜片或酒。對了,泡腳的時候足底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比如按壓腳掌彎曲時出現的凹穴(湧泉穴),會使身體迅速升溫。足部穴位豐富,與身體各部位相連,經常泡腳、按摩可以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貼心提醒:還可以在襪子裏加點粗粒碎辣椒籽或者幹辣椒。辣椒素的釋放能讓妳的雙腳發燙,就像壹個天然的腳爐,讓人感覺到了曙光。另外,怕冷的人出門要做好防禦和保暖工作,盡量不要損失熱能。用圍巾、帽子、手套保護暴露的部位,或者在腰腹部放壹個袖珍爐或者暖爐(腸胃較冷,消化不良,容易導致供血不足),都有助於抵禦寒冷。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