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頭在我們生活裏再平常不過,凡是在《康熙王朝》裏,窩窩頭的分量卻重如泰山。
因為要不是李光地給了明珠壹個窩窩頭,大清歷史恐怕就會改寫了。
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力排眾議第二次遠征準噶爾,臨行前,他特意帶著將死囚徒李光地帶在身邊,用意非常明顯,那是擔心李光地的政敵索額圖趁自己出征的時候對李光地下手。
而六年之後,康熙第三次遠征準噶爾,又如法炮制,把壹個死囚帶在身邊,不過這時候死囚變成了另外壹個人,那就是明珠。
雖然囚徒不是同壹個人,但是目的是壹樣的,都是為了防止康熙不在京城的時候,索額圖會向明珠伸出黑手。
說到這裏,大家心裏都會產生壹個疑問: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皇帝權力無邊,殺掉壹個大臣跟撚死壹個螞蟻壹樣,易如反掌。既然康熙如此提防索額圖,為什麽不直接鏟除他?
但是如果了解索額圖的身份,妳就不會這樣問了。
索額圖女兒赫舍裏氏可是康熙皇帝的結發妻子,索額圖是名副其實的國丈。雖然根據史料記載,赫舍裏氏是索額圖的侄女,但不管怎麽說索額圖也是國丈,他父親索尼的身份也不壹般,是康熙朝初年的"首輔大臣"大學士索尼,索額圖還在康熙鏟除鰲拜、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出謀劃策,沖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
因為功勛卓著,索額圖長期擔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要職,位居閣臣之首,門生故吏遍布、黨羽眾多,已經羽翼豐滿。
再說,康熙已經把赫舍裏氏皇後所生的嫡子胤礽立為太子,投鼠忌器。所以盡管在康熙三十九年大臣高士奇就彈劾索額圖,歷數他的種種罪行,但康熙還是進行了冷處理,下不了鏟除索額圖的決心。
康熙暫時不動索額圖,但不會任任其繼續做大、無限膨脹,而是刻意扶植明珠,來遏制索額圖,這就是統治者慣用的制衡術。明珠即納蘭明珠也是康熙的左膀右臂,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太傅等要職,在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中屢建奇功。但歷史上的明珠也確有過失。
不過在李光地彈劾明珠的時候,康熙並沒有壹棍子打死,而是刀下留人放了明珠壹馬。其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明珠對自己還有用。
而明珠自己卻揣摩不透康熙的態度,不知道自己命運會如何。
後來在征討噶爾丹的途中,清軍糧草大營遭遇襲擊,糧草被焚,軍糧供應緊張,官兵不得勒緊腰帶,康熙皇帝本人也開始減餐。但是明珠卻享受到了特殊待遇,沒有挨餓,而且還是李光地親自將窩窩頭遞給了明珠。
在明珠看來,這不僅僅是壹個窩窩頭,而是壹個明確的信號,壹個君王依舊信任自己,或者說自己對皇帝還有用的信號。
所以自己必須抓住這難得的機會,進壹步取得康熙信任,為扳倒自己的政敵放手壹搏。
憑著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他知道糧草大營被襲擊裏面有貓膩,是索額圖篡奪權力計劃的組成部分。
可是明珠的身份是囚徒,想見康熙比登天都能,只能把自己意圖通過李光地來轉達。
所以明珠在接過窩窩頭的同時,果斷告訴李光地:"請妳告訴皇上,朝廷出了內奸。"
但是李光地聽了以後並沒有做出積極反應,而是表現得非常淡定。因為多年官場經驗告訴自己,官場鬥爭妳死我活,不能有半點大意;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真實意圖深深隱藏起來,才能保證在權鬥中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李光地裝作非常糊塗的樣子對明珠說,"明大人妳是不是想誣陷索大人啊?"
明珠此刻沒有退路,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只能直截了當對李光地說"李大人,目前糧草被焚,是個大陰謀,意味著索額圖就要攤牌,我倒下了,妳離倒臺也不遠了吧?"
李光地聽了如夢初醒,趕緊從其他渠道征運糧草,直接運送到前線,解決了清軍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征伐準噶爾的勝利,粉碎了索額圖的陰謀。
明珠判斷的沒有錯,焚燒糧草是索額圖的陰謀,他打算趁著康熙遠征準,噶爾胤礽監國機會,指派假朱三太子楊起隆焚燒康熙的糧草,想把康熙置之於死地,自己好協助胤礽登上大位。
索額圖有野心不是壹天兩天了,早在十幾年前,索額圖就收留了楊起隆的女兒丹丹,改名為紅玉,得到了太子胤礽的青睞,而且懷上"龍種"。
這樣壹來,楊起隆更死心塌地為索額圖賣命,因為胤礽登基後,自己就會壹步登天成為國丈,權傾朝野。
當時的京城內除了垂垂老矣的孝莊,朝廷中都是自己的人,索額圖沒有壹個勁敵,康熙沒有糧草被準噶爾打敗,明珠、胤禔、李光地也都會死無葬身之地,索額圖就會如願以償。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索額圖絞盡腦汁,還是枉費心機,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康熙身邊的死囚明珠看穿了他的狼子野心,讓自己的全部努力化為烏有。
史料記載,索額圖在四十二年,即1703年被康熙處死,被處死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其他子孫被革職,同黨不是被殺就是被革職流放。
而明珠雖然鹹魚翻身,但官復原職後不再受到重用而郁郁寡歡,在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病故。
明珠和索額圖的經歷告訴我們,在古代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沒有不倒翁,稍有不慎就會失寵,還會招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