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鯽魚,曾經公認的美味淡水,為什麽越來越差?

鯽魚,曾經公認的美味淡水,為什麽越來越差?

四大名魚不僅有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在壹些地方,如廣東順德,還有鱅魚(草)、鱅魚、鰱魚、鱅魚。但無論哪種說法,都不包括鯉魚和鯽魚,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我們之前介紹過鯉魚的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壹下鯉魚,也是很有名,很家常,同樣的存在感也在逐漸減少。

先來點好吃的,鯽魚

鯽魚,又稱鯽魚籽、鯽魚貝、鯽魚、鯽魚等。它是鯉科的壹個大家族——鯽魚中的壹員。所以鯽魚和鯉魚很像,但是鯽魚比鯉魚小很多。區分這兩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胡子。鯽魚沒有胡子,而鯉魚有胡子。

▲鯽魚

▲鯉魚

鯽魚不大,釣到的魚大多在1到32之間。野生鯽魚從水花(魚卵剛孵化出來的小魚,也叫魚苗、魚花)長到3兩,大概需要3年時間。

鯽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中國最常見的魚類之壹。

雖然數量多,分布廣,但是不大,長得也不快。看來這就是鯽魚排不上四大魚的原因了。

鯽魚不大不是問題,但有科學。工程鯽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人工養殖的壹種鯽魚,又稱湘雲鯽。其特點是不能自行繁殖,所以集中長肉,生長速度快,是普通鯽魚的3 ~ 5倍。與普通鯽魚相比,工程鯽魚也更大,當年最大可長到0.75斤魚苗。但肉質松散,口感不如野生鯽魚。

釣友釣到的工程鯽魚壹般都是逃出魚塘的。

同樣是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的鯉魚和鯽魚,有胡須,完全像鯉魚,比鯽魚大得多,但側鱗和棘與鯽魚壹樣。

第二,鯽魚湯白不白是關鍵

鯽魚的第壹個特點是分布廣,數量多。

原因是適應性強,耐低溫耐缺氧,所以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各地都能見到。鯽魚可以在各種奇怪的水坑和池塘裏釣到。

1970年發行的丹麥50克朗紙幣背面的鯽魚是丹麥畫家伊布·安徒生的作品。在歐洲,鯽魚也很常見。歐洲人不完全吃河魚,更偏愛海魚。

鯽魚也很會產卵。有人奇怪,釣上來的鯽魚肚子裏總是有魚籽,壹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籽。這是鯽魚的生存策略決定的。鯽魚不選擇生存環境,繁殖能力強是自己的本事。鯽魚從出生到參與繁殖只需要壹年時間。有的地方鯽魚只在7、8厘米就能出籽。

鯽魚飛濺

民間有句話叫“魚卵千萬顆,有水就有鯽魚”。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有水就有鯽魚,這是靠產生的種子數量巨大實現的。看似孤立的自然水體之間總有各種交流的機會,比如地下河,洪水,龍卷風,不緊緊抓魚的鳥,愛放生的人...所以,鯽魚到處都是。

當然,鯽魚種子不可能保存幾千年。“千年魚籽,萬年草籽”,至少是壹種誇張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只有非洲某壹種鯢魚的卵能在幹燥的環境中存活壹年。

鯽魚,古稱鯽魚,喜群集。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宋代詩人陸典的話說:“鯽魚同行,故稱鯽魚;亦附之,故稱之。”

“鯽魚過河”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多而不亂。而成語“遊魚”就是指幹涸的輪紋中的鯽魚,比喻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遠水而渴的典故就來源於此。這些都說明鯽魚和我們的生活是多麽的接近和日常。

蘇壽司是壹種古老的壽司,用的是琵琶湖的白鯽魚。

鯽魚也是日本的傳統食品。魷魚壽司起源於8世紀。在琵琶湖釣到魷魚,也就是當地特有的白鯽,到了春天,把魚鱗和內臟去掉,塗上鹽,儲藏起來。過了兩三個月,魚體內的血才逐漸排出。夏天把魚拿出來,壹層壹層鋪魚,壹層壹層鋪米,上面放重物,幫助發酵。儲存時間從幾個月到壹兩年不等。

由於長期發酵,蘇壽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酸味。很多人接受不了它的味道,覺得它是“黑暗料理”,也有人喜歡吃。壽司也叫“熟壽司”,因為“熟”的時間太長了。

鯽魚的第二大特點是美。

壹種具有鯽魚原始風格的觀賞魚:草金魚

鯽魚絕大多數是灰、黑、素的,但自然界中偶爾也有紅、金等顏色的鯽魚。經過人們有意識的采集和培育,演變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金魚。關於金魚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晉代。中國金魚於16世紀傳入日本,17和18世紀傳入歐洲。

鯽魚的第三個特點是好吃。

鯽魚小而多刺。這種魚壹直不受西方人的歡迎,但它代表了中國魚的家常美味。

袁枚的《隨園食單》認為體扁皮白的鯽魚最好,肉質易爛脫骨,而黑棘圓的鯽魚多刺,質硬。袁枚認為鯽魚最好的吃法是清蒸。

今天吃鯽魚的人主要是漁民,他們對不同生長背景和品種的鯽魚非常熟悉。很多釣友也持有和袁枚類似的觀點,認為混水養的鯽魚味道更好,而且壹般顏色都比較淺。清水鯽魚黑亮,肉質較老,而各種工程鯽魚沒有野生鯽魚好吃,發育快,壹般意味著運動量少,肉質松散。在魚塘和水坑裏吃飼料的魚沒有自然吃的魚好吃。

鯽魚沒有肉的味道。如今,它經常承擔煲湯的任務。

▲簡陽羊肉湯

在四川簡陽羊肉湯的煲湯過程中,除了簡州大耳羊,還會用到鯽魚。魚和羊的碰撞,給人壹種完美的味道。

鯽魚豆腐湯是最常見的營養湯,被認為是滋補佳品,其特點是乳白色的湯,被很多人視為評價這道菜是否完美的關鍵。白色仿佛是魚榨出來的精華,開胃,每壹滴都不能浪費。

▲鯽魚豆腐湯

湯裏的白色其實是脂肪在水中乳化的光學效應,本質上是壹種乳液,上色的原理其實和牛奶差不多。所以傳統的水煮鯽魚湯要用豬油煎魚,這樣味道香,用更多的脂肪保證湯色效果。此外,魚本身的脂肪進入湯中也與溫度和熱量有關。魚煎好後,把水燒開繼續用大火沖,很容易出白湯。

湯的乳白色是因為脂肪,所以鯽魚湯的主要營養成分並沒有那麽神奇。脂肪增加了風味和視覺誘惑,可以幫助很多需要更多營養的人吃更多的飯。但是,他們不應該只喝湯,而必須吃真正富含蛋白質的魚和豆腐,否則他們只會得到帶有脂肪和胡椒香氣的水。

蘿蔔絲煮鯽魚是傳統的半湯菜,也是美味的冬季時令菜,就是先煎魚再煮湯。

鯽魚刺吃多了很難受,但是熱來了就好了。脆皮鯽魚是壹道特色涼菜,是南北方的傳統菜肴。

▲脆皮鯽魚

用白糖、醋、料酒、醬油和各種調料,用砂鍋或平底鍋慢慢燉鯽魚,收汁至骨刺酥爛,是鹹宜老少皆宜的美食。效果就是魚身完好,但入口即化(小編扣錢詞匯),酸甜可口。

水煮鯽魚是中國南方壹種更復雜的燉法。

▲水煮鯽魚

鯽魚去鱗、去腮,鯽魚背部剖開,去除內臟。將豬肉、火腿、海參、玉蘭花片、魚肚、香菇、口蘑切成豆粒大小,與醬油、料酒、蔥姜、豬油混合,放入魚肚中,用竹簽封口。將魚放入油鍋中炸六分鐘,然後加入清湯,加入醬油、糖、料酒等。慢慢煨成美味的紅色。

用豬油炸魚是提味的重要操作。爆炒五花肉丁、豆腐、火腿是很多菜裏鯽魚的靈魂伴侶。

袁枚最喜歡的清蒸鯽魚麻煩壹點。有壹道傳統菜,芙蓉鯽魚,是蒸的。要點是先把鯽魚稍微燙壹下,然後用冷水泡壹下,輕輕的把魚皮撕掉。然後用凈油、火腿、香菇等配菜蒸,最後配蒸雞蛋湯。

▲芙蓉鯽魚

第三,妳對鯽魚的看法改變了嗎?

我國大部分地區養殖鯽魚,江蘇、湖北、江西三省居國內鯽魚養殖前三位。其中江蘇和湖北飼養的鯽魚加起來占國內產量的三分之壹。可以說,傳統的魚米之鄉仍然是鯽魚的主要產地和消費地。

湖北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養殖省份,湖北人也最喜歡吃魚,這裏出產的魚80%也是本地消費。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2013年至2016年鯽魚總體產量呈增長趨勢,2016年達到峰值300.5萬噸。2017以來,我國鯽魚淡水養殖產量略有下降,價格也略有下降。除了水產養殖中魚病的幹擾,人們對鯽魚似乎也有點變心了。

回過頭來看,鯽魚的食物地位下降了,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第壹,著名的鯽魚菜肴幾乎都是傳統菜肴。由於鯽魚的條件,很難創造出新的花樣,沒有新的故事可講,而且價格低廉,附加值不高。另外,這些傳統菜肴相當考驗廚藝。炸魚、做湯、蒸魚看似簡單,但每壹項都相當難。哪怕只是簡單的燉魚,也是壹件非常耗時耗力的事情。

第二,市場供應的養殖鯽魚和雜交鯽魚雖然肉很多,但是味道確實下降了。人們仍然喜歡野生鯽魚和本地鯽魚的味道。野生鯽魚好吃,雖然產量不大,但到處都是,不會珍惜。

鯽魚的味道已經成為釣魚休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不是釣友,沒有那麽多細微的感知。第三,飲食文化會改變。消費的升級,生活節奏的改變,逐漸體現在人們的飲食習慣上。現在成分增加了很多。無論是品嘗、吃肉,還是給媽媽、寶寶、老人添加營養,都有了更多的選擇。肉少刺多的鯽魚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下降了。不是鯽魚不好吃,而是人壹直在挑剔。

豆瓣菜鯽魚。欣賞魚的味道是壹件地域文化差異很大的事情。重視調味,充分挖掘食材風味,是我們的飲食傳統。

市場上大塊的切好的魚越來越多。肉厚刺少的海魚和外來物種越來越受歡迎,被越來越多的家庭納入食譜。在外就餐的同時,鯽魚菜的受歡迎程度也有所下降。隨著吃飯節奏越來越快,沒有人願意把精力花在吃兩口鯽魚上。

從享受慢慢剔骨、品味魚的時代,來到了“喜新厭舊”的時代。

油炸鱈魚。三文魚、鱈魚等魚類因其肉質多刺、易烹飪、口感醇厚,越來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