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劉渡舟吳梅丸治療失眠

劉渡舟吳梅丸治療失眠

柴胡桂枝幹姜湯方證在《傷寒論》六經辨證中具有特殊地位。屬於哪種方證?註釋者歷來莫衷壹是,有的認為此方大師“少陽表裏不解”(醫宗金鑒);有人認為是水飲內滯的少陽病證治(《傷寒論》),但仍認為屬於少陽病。有人認為屬於“厥陰合少陽”(《傷寒論》註)。要理解這個問題,要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第壹節寒熱錯雜的方劑組成。

柴胡桂枝幹姜湯由半斤柴胡、三盎司桂枝(去皮)、兩盎司幹姜、四盎司栝樓根、三盎司黃芩、三盎司牡蠣(水煮)和兩盎司甘草(炙甘草)組成。此方是小柴胡湯加半夏、瓜蔞的變體,即去掉人參、大棗、半夏、生姜,加入瓜蔞根、桂枝、幹姜、牡蠣。方中柴胡負責胃腸氣滯,食積,寒熱邪氣,推陳出新,與黃芩相互作用,以除煩熱,治胸脅脹痛;瓜蔞根潤時,收牡蠣,可生津止渴;黃芩苦寒,幹姜辛溫,治微結;桂枝、甘草用於治沖氣、外感;甘草、生姜調中生津;原來的人參補和棗滿不適合微結,所以去掉了。所以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氣中有微結或外不和,就要治療。醫宗金鑒認為:“少陽表裏未解,故用柴胡桂枝合劑,即小柴胡之改。”去人參者,氣不空;夏天減半,因為不吐不快,助燥;栝樓的根能止渴生津;加柴胡、桂枝控少陽表,加牡蠣柔少陽結;幹姜加桂枝散寒;黃芩和柴胡DC。可以用來做幹姜。藥物有寒性和溫性,需要甘草調和。"

柯雲伯想:“這方子全是柴胡加減,我心煩口渴,就去夏加天花粉;胸部飽滿,略打結,加大棗、牡蠣;雖然小便不利,但感覺緊張,所以不去黃芩,不加茯苓;口幹舌燥雖解表,不必參與肉桂,故幹姜易姜,胸滿亦散。“認為這個方子是小柴胡湯改的,各種學者的觀點都是壹樣的。

醫學宗金鑒提出其為柴胡桂枝合劑,提示此方適用於半表半裏之證,但認為散結不在幹姜而在牡蠣,易輕治幹姜。但科赫註意到幹姜易姜,是為了驅散胸脅脹滿,而冷飲是脹滿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用幹姜的溫熱代替生姜。所以幹姜易姜,這是柴胡桂枝幹姜湯區別小柴胡湯的壹大看點,提示小柴胡湯重在調和半表半裏之熱,而柴胡桂枝幹姜湯則傾向於散半表半裏之寒(厥陰?)。

第二節發病位置壹半在外壹半在內。

小柴胡湯半表半裏是人所共知的。柴胡桂枝幹姜湯由小柴胡湯演變而來。從上面的解釋可以看出,這個方的病位還是和小柴胡湯壹樣,半表半裏。

而且,很多人都看到了兩者的區別。如劉渡舟《傷寒傷寒傷寒臨證指南》記載:“經方名家陳神武先生與先生詢問此方應用時,陳先生指出柴胡桂枝幹姜湯為治療少陽病陰虛兼病機轉化最宜之方。”

張露宇指出:“小柴胡湯為止陰陽之方,能與瘧共進退,再加桂枝、幹姜,再從陽;若加天花粉、石膏,則從陰而去。”陰證的機理是什麽?什麽是從陰到陽?沒有解釋。

經方大師胡喜樹,壹句話就破其器。他在《傷寒論錄》中少陽病壹章中對柴胡桂枝幹姜湯進行了解釋,並在解釋柴胡桂枝幹姜湯方藥時明確指出:五月六日,傷寒是表病常向少陽蔓延的時期,但因出汗而反復發作,對津液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使半表半裏的陽證變成了半表半裏的陰證。可見小柴胡湯從陰論治半表半裏陽證,從陽論治半表半裏陰證。另據了解,陰證的病機是指在半桌半室中,病位由陽證變為陰證。更清楚的看仲景的論述。《傷寒論》第147條說,傷寒反復五六日,胸脅滿微結,不利,口渴不吐,但頭出汗,忽冷忽熱,心煩意亂,是主因。說明傷寒已經出了五六天汗了。

汗、瀉、邪熱皆傷津液,津液不能流下,小便不利;津液不足,熱傷津液,導致幹燥,所以口渴不至於嘔吐。齊撲到床上,於是頭上冒汗。寒熱之間,邪還在半表半裏。心煩意亂,因為世間有熱。這裏的微結是針對“大賢唐雄”之證,也就是說,結是輕微的,與“陽明”之證硬如石頭的“大賢唐雄”之證明顯不同。即半表半裏陽證變為半表半裏陰證,表現為上熱下寒的柴胡桂枝幹姜湯處方。

“金匱要略?瘧疾補方(三):“柴胡桂枝姜湯可治瘧疾,寒氣過盛,微熱,或寒而不熱,壹劑如神”。瘧疾是壹種寒熱交替的疾病,柴胡桂枝幹姜湯適用於寒實少熱,或寒而不熱的瘧疾,說明本方重在溫散寒。

仲景對這篇文章的論述只有兩篇,沒有直接提到明治六經的病癥,但我們可以知道,此方的主要適應癥是“但寒不熱”和“寒熱,心煩”。由此可見,此方與小柴胡湯證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似患者病位相同,均用於半表半裏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疾病。小柴胡湯用於陽證,柴胡桂枝幹姜湯用於陰證。

第三節厥陰病概述

根據儒家經典,六經來源於八綱,即人體的表裏半表之病分為陰陽。半表半裏有陰證和陽證,小柴胡湯已知為半表半裏陽證,又稱少陽病;顯然,柴胡桂枝幹姜湯的證候屬於半表半裏陰證,屬於厥陰病。那麽,用厥陰病的大綱來衡量方子是否壹致呢?

厥陰病的梗概是:解渴,氣直擊心,心口灼痛,饑而不食,食而嘔吐,多益。其主要特點是:半表半裏寒,上熱下冷,推力明顯。柴胡桂枝幹姜湯的主治如上所述:治瘧疾有實寒,微熱,或寒而不熱,寒熱交替,心煩等。更值得註意的是,這個方子有桂枝,如天花粉,生蠔養津液,斂津液,止渴。幹姜溫寒、黃芩清熱是治療厥陰病的典型方劑,在臨床上治療厥陰病往往有效。

第四節臨床驗證屬於厥陰

例1:李,女,88歲。5438-06-2002-10-06初診:近三年陣發性房顫,長期住院後不可控制。近期癥狀:心前區發緊,胸悶,心悸,手腳冰涼,口幹,腰酸,乏力,頭暈,耳鳴,睡眠不好,易出汗,舌苔薄白,舌質淡,雙側脈倒置,有時結。心電圖顯示V3、V5、ST下降,T波偏低。該證屬厥陰病,上熱下寒,血虛水實。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主治: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蠣15g、生龍骨15g、桂枝15g、幹姜6g、炙甘草6g、當歸10g。

治療結果:服用7劑藥物後,頭暈、乏力、心悸改善,房顫發作減少。服藥2個月後未再發生房顫,隨訪2年病情穩定。

例2:王,1955 08 19初診:病了6天,沒有吃西藥。他的癥狀是:感冒發熱,口苦,咽幹,心煩,胸脅脹滿,揉上腹部有水聲,小便不利,舌紅,苔白滑,脈細。該證屬於少陽病,也是水飲內郁證。宜調和少陽,節制水飲。處方為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9g,黃芩9g,桂枝6g,幹姜4.5g,茯苓9g,陳皮6g,澤瀉6g,甘草粉3g。

治療結果:服用2劑後,寒熱緩解,胸脅脹滿、戒酒癥狀消失,小便通暢。(孟·《傷寒論》的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學院出版社,1998)

例3:女,23歲。首診:1961 65438+10月20日。《更年期》5個月,白帶多,沒有懷孕。最近7天感覺口苦,滿胸脅痛,不思飲食。前天感覺全身疼痛,腰痛,然後月經,顏色鮮紅,口氣腥臭,尿少,小便時尿道疼痛,口幹,口幹,喜歡熱飲,心煩,晚上頭出汗,腰酸腹痛,舌淡脈細。此元素體血少,少陽最近受邪。擬用柴胡桂枝幹姜湯平衡少陽加四物湯養血:北柴胡15g,桂枝10g,幹姜6g,天花粉12g,黃芩10g,炙甘草6g,牡蠣12g,生地。

治療結果:服用1劑量後,口苦、腰疼等癥狀大大減輕,白帶也少了。胸悶、心煩、口渴等癥狀都去掉了,月經還是不幹凈。繼續服用2劑,清理白帶後痊愈。(李培生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傷寒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記者:這3個病例由不同的醫生治療,但都是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治療常見急慢性疾病。3例均有胸脅脹痛、口苦、咽幹、心煩、心悸、排尿困難,或4種不良反應,表現為上熱下寒之證。學者認為此方病位半表半裏相同,但壹直受《內經》傷寒論解釋的影響。他們壹直認為半表半裏是少陽,小柴胡湯是少陽病的代表,柴胡桂枝幹姜湯由小柴胡湯加減而成,所以仍視為少陽,因為六經的實質不明。

要知道《傷寒論》中的六經並不是《內經》中的臟腑經絡,而是八綱加上半表半裏的概念而形成的六經。半表半裏有陽證和陰證,陽證為少陽病,陰證為厥陰病。例2,作者認為“該證屬少陽經病,水飲內滯”,即“少陽病,水飲內滯”,即上寒下寒,即半表半裏陰之證。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半表半裏陽證,柴胡桂枝幹姜湯用於治療半表半裏陰證。兩者有明顯的區別。這就是陳慎武先生所說的“陰證轉機”,張露宇所說的“從陽”,即從半表半裏陽證到半表半裏陰證,六經屬於厥陰病。

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吳梅丸的處方來明確這壹點。厥陰病的概念在後世壹直不明確,厥陰病的藥方更是模糊不清。但認為吳梅丸是厥陰病方的觀點是壹致的,其方藥具有寒熱兼施的特點,主要適應癥為寒熱混合。

柴胡桂枝幹姜湯的處方組成也是寒熱性,主要主治寒熱錯雜。雙方的方劑和主治相似,故柴胡桂枝幹姜湯與吳梅丸治療厥陰病相同。

總之,從方劑組成來看,柴胡桂枝幹姜湯屬於半表半裏的上熱下寒證;從病位分析,本方屬半表半裏陰證;根據六經綱要和臨床治療,本方屬於厥陰病,故柴胡桂枝幹姜湯屬於厥陰病。

在過去,人們可以根據規定中提到的癥狀使用這個處方,它被廣泛用於治療感冒,瘧疾,肝炎,冠心病,內分泌失調,婦科疾病,慢性腎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當方劑屬於厥陰時,其含義將得到進壹步的理解,從而在臨床上得到更廣泛、更準確的應用。同時進壹步分析厥陰病的其他方藥和證候,進壹步認識厥陰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