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 急!!!!!!!!!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 急!!!!!!!!!

清明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而今年2011年是4月5日,農歷是3月3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也叫三月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清明吃什麽,其各地食俗也非常的有趣。

清明節飲食習俗: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節飲食習俗: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裏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壹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壹篷篷,壹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壹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裏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壹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裏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壹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裏鄉親親親熱熱在壹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麽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裏,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回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清明節飲食習俗: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飲食習俗:歡喜團

四川成都壹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壹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雲:“‘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清明節飲食習俗:畫卵

在壹些地方,於清明頭壹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

清明節飲食習俗: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壹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飲食習俗: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壹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