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的十大習俗

中秋節的十大習俗

中秋節十大習俗:吃月餅、祭月、賞月、點燈籠、觀潮、扮男妓、月上漫步、偷蔥偷菜、吃鴨子、蝸牛和芋頭、喝桂花酒。

1,吃月餅

根據現有的記載,吃月餅的習俗起源於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月餅非常好吃,所以他命令禦廚在紅綾包裝月餅,送給新進士。在宋代,月餅被稱為“荷葉”、“金花”、“芙蓉”,其制作方法更為精致。詩人蘇東坡在壹首詩中稱贊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其微妙可想而知。

2.祭月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月下支起大香案,月亮雕像朝向月亮擺放,紅蠟燭高高燃燒,擺放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把團圓月餅切成全家人那麽多塊。

3.賞月

賞月來自於祭月。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習俗。直到唐代,中秋節才開始流行賞月和玩月。直到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正式定為中秋節。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

4.點燃燈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呈之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個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由此可見,中秋節燒燈籠習俗的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5.觀察潮汐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節變得更加流行。朱廷桓《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孟良錄》中的觀潮記錄表明,宋代中秋觀潮達到高峰。

6.扮演男妓

男妓是壹個泥塑玩具,有人形,有兔子嘴和耳朵。這是孩子們在中秋節玩耍和娛樂的地方。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男妓了。在民間博物館作為民間文物展出,或者在工藝品商店出售。

7.去月球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在秦淮河上泛舟,或上樓看月色,談笑風生。這個中秋節的活動叫做“走月亮”。舊時代,南京人有壹個專門的“在月亮上行走”的祈禱:任何沒有兒子的已婚婦女都會去夫子廟,然後過橋,相傳會有“夢熊之喜”(意思是生男孩)。

8.偷洋蔥和蔬菜

臺灣省有句話叫“偷洋蔥,嫁個好老公;偷菜嫁個好老公。“也就是說,如果壹個未婚女孩在中秋節晚上偷了其他菜園的蔬菜或洋蔥,就意味著她將來會遇到壹個如意郎君。

9.吃鴨子,蝸牛和芋頭。

8月15日,中國雲南仫佬族村民有買餅殺鴨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三個賣糖的人在村裏賣糖動員村民殺鬼,同時教育後人不忘反侵略鬥爭。另外,中秋節前後,螺螄的肉特別肥。人們認為在中秋節吃蝸牛可以改善視力。所以在廣州,很多家庭都有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10,喝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漿而飲椒漿”等詩句。在中秋節,人們自古以來就有喝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嗅著陣陣桂香,想起吳剛剪桂花,喝上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相聚成了節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