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對祥雲紗——薯莨了解多少
薯莨為藥材,能活血補血,收斂固澀。古人煎藥時,無意發現其汁能染布。隨著不斷的研究和嘗試,薯莨逐漸成為壹種常見的古代植物染色材料。
中文名:薯莨
又來了?名稱:山豬土豆、羊頭、朱砂根(湖南)、如狼、金果果、紅孩兒。
學名:薯莨。
科屬名:薯蕷科薯蕷屬
植物形態:為強壯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塊莖形狀多樣,通常為圓柱形或塊狀,有時有分枝,表面棕黑色,內部紅色,幹燥後呈鐵銹色;莖基部有彎曲的刺,向上的刺逐漸稀疏。
▲山藥根莖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載:“本草(即薯莨)所指皆未詳考。今天,在若奎南部有許多...汁液紅如赭石,南方人用染色的皮革做靴子。”
"
唐代蘇靜等人編著的中醫經典《新本草》中,有人對薯莨作了這樣的記載:“薯莨的塊莖,常稱“赭葵”,大小不壹,大者如鬥,小者如升,壹般匍匐於其他樹上。”
"
清代李《南越筆記》雲:“薯莨,好在江北。白的沒用,用的壹定是紅的。紅人多膠,漁人用其染瓜,芋頭脆,喜水,耐鹽,不易爛。”
薯莨塊莖主要含有縮合單寧和苷類。酚苷和單寧、L-表兒茶素及其二聚體、三聚體和四聚體已被分離,還含有大量的糖、澱粉和維生素C。
服藥可活血補血,收斂固澀,治療跌打損傷,血瘀氣滯,月經不調,崩漏,咳血,半身不遂,風濕。
薯莨塊莖富含單寧,可從栲膠中提取,用於絲綢、棉布、漁網的染色。也可作為釀酒的原料。薯莨作為植物染料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據《廣東紡織工業》等古籍記載,明代永樂年間(1403 ~ 1424)廣東用薯莨染絲織物並烘幹。
珠三角的漁民用薯莨浸泡漁網,使其結實耐用,他們浸泡漁網時衣服上也沾有薯莨汁。隨著時間的推移,漁民的衣服和他們工作環境中的河泥都發生了變化。漁民們覺得衣服用山藥汁浸泡後,像漁網壹樣結實,再用河泥汙染,使衣服泛黑,柔軟耐用。所以漁民在泡漁網的時候就開始泡日常的衣服。
當時珠三角到處都是桑魚塘,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由於真絲面料使用時間長,容易泛黃、起皺、磨損。正在逐漸產絲的農民用這種漁民泡布的方法來泡絲織物。涼爽宜人,易洗易幹,深色耐臟,不沾手,輕薄不易起皺,柔軟富有骨感,特別受沿海地區漁民的青睞。這就是著名的廣東特產貓爪草的前身。
▲搗碎的山藥根莖
作為制作祥雲紗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薯莨的根莖經研磨加水可得淡紅色液體,其中含有“單寧”成分。用手摸這些薯莨汁感覺很黏。
▲山藥汁
工人將山藥汁倒入水槽中,將紗布毛坯放入山藥水中,用手將整塊布壓入汁液中,拍打撫弄,使布的每壹平方寸都沾有山藥汁,然後撈起,掛在壹邊,自然脫水後,拖到陽光下暴曬。
將坯綢多次浸染成褐色半成品,然後在壹面塗上富含鐵的黑色塘泥,暴曬在烈日下。
▲河流上的泥土覆蓋和塗抹。
▲泥濘的祥雲紗需要在河裏洗。
泥中的鐵離子等生化成分與薯莨汁中的鞣質充分反應生成黑色亞鐵鞣質後,將塘泥抖落,再將紗線清洗幹凈,就成了面黑裏黃、油光發亮的祥雲紗。黑色成分是單寧酸亞鐵,棕色成分是薯莨中單寧氧化變性的單寧酸。
▲泡薯莨汁,抹上河泥,清洗幹凈後晾幹。
祥雲紗變色了。
薯莨是壹種中藥,具有清熱化瘀的功效,還有防黴、殺菌、除臭的作用,所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用祥雲紗制成的衣服也有類似的“醫療”功效。
▲山藥片和紅燒牛肉很像。
我們經常在電影和小說中看到祥雲紗。
在《顏夕宮的故事》中,“莫蘭迪色系”的優雅、衣服的精致妝容、飾品的精致做工被廣為傳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精致是由祥雲紗所承載的。
▲《顏夕宮的故事》劇照
風中周迅飾演的顧,身著壹襲暗花金線香紗旗袍,美麗精致,嬌縱灑脫,卻在這場風波中為國家大義不顧壹切。
▲《風》劇照
張愛玲在《沈香殘片·第壹爐香》中寫道:“那個人的背影在月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穿著白色的夏布襯衫和黑色的香綃,腳和褲子都很大。因為天熱,我把蛇壹樣的辮子戴在頭上,露出衣領外粉紅色的脖子。”她喜愛祥雲紗做的旗袍,所以作品中的人物自然喜歡。
▲張愛玲的老照片
宋慶齡是祥雲旗袍的愛好者。她有壹件喜歡的祥雲旗袍:立領,短袖,右後,黑色,手工縫制。晚年的宋慶齡,因為身材越來越胖,甚至把最喜歡的祥雲旗袍兩邊放大,繼續穿。
▲現收藏於上海宋慶齡故居。
作家冰心在《致壹個小讀者》中寫道,“她母親身披青紗,年約五十,面帶愁容。跟她說話的態度就像是又愛又罵。”
▲冰心舊照
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祥雲紗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纖維細長光滑,輕薄柔軟,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它具有優雅的珍珠般的光芒,能保護皮膚下血管的彈性,延緩皮膚衰老。同時具有多種天然生態保健功能:有效防灼傷、防過敏、防黴、殺菌、除臭、防紫外線、防蟲、防蛀...
祥雲紗結構柔軟順滑堅韌,非常耐穿,無需肥皂洗滌,晾曬即幹,無需燙傷,輕薄涼爽,薄如蟬翼,宜人涼爽,美麗典雅,艷麗純凈,易洗易幹,冬暖夏涼,散熱保暖性好,低調奢華,壹直是高檔服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