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葫蘆絲和葫蘆絲的歷史和起源

葫蘆絲和葫蘆絲的歷史和起源

葫蘆絲的歷史和起源

葫蘆笙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是由葫蘆笙演變而來的。這種結構仍然保持著古代樂器的傳統。笛管數量與三管笛相同,兩個輔管與古笛完全相同,沒有開音孔,而連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笛“和而不同”的聲部配合的惟妙惟肖。但其編導開了七個音孔,與後世的笛子極為相似,顯示了其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家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次將音域擴大到14調。近年來,北京的壹些文藝團體制作了兩種新的葫蘆絲。其中六管葫蘆絲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音旋律加延音和兩個和聲旋律加延音。既保持了原樂器獨特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加了音量,擴大了音域,豐富了音色和表現力。在中國的民族樂器花園裏,它已經成為壹朵引人註目的花。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來訪團為日本人民演奏了這支新葫蘆絲,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傣族中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壹次山洪爆發,阿呆人布毛撿起壹個大葫蘆,冒著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在葫蘆上插了壹根管子,布茂吹出了美妙的音樂。突然,風平浪靜,鮮花盛開。洋洋得意地祝這對夫婦好運和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家庭中代代相傳。

傣族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裏,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還是在河邊高飛,在廣場上奔忙,或者在竹樓裏飲酒唱歌,都能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謠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出了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葫蘆絲的音色

葫蘆絲是壹種簧管耦合振動樂器,分為高、中、低三種,常用的鍵有C、D、F、G等..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不同,葫蘆絲的結構也不同。

因為傳統葫蘆絲有七個音孔(主管),壹個音孔壹個音(不像竹笛可以(易科)通過氣息的變化在壹個音孔上吹出八度),壹個鼓聲(易科)可以(易科)吹出八個音。所以壹般來說,傳統的葫蘆絲,通過移動鑼音的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應該可以彈五到六個音。但傳統葫蘆絲由於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目前只能轉四個音,常用的只有兩個音,即低音“5”和桶音“1”,而這個音(桶音為5)是最常用的。以C調中的葫蘆絲為例,它不僅能彈C調(第三孔為1),還能彈G調(桶音為“1”)。是在民族調式五音音階基礎上的六音型,在演奏音樂上有壹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演奏,要根據音域適當選擇。最好的關鍵是把第三洞打成”。與我們熟悉的竹笛不同,葫蘆絲的音域不能達到三個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是壹個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柔和細膩,醇厚質樸,柔美迷人,表現力極強,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演奏民間曲調,如民歌、小調等,最適合演奏旋律性、抒情性的音樂,其中《月光下的斑竹》、《情深》等成為其代表性經典。葫蘆絲在傣族、阿昌族等民族中最受歡迎,是壹種娛樂樂器。節日裏,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還是在河邊放“高盛”,抑或是在廣場上“奔忙”,抑或是在竹樓裏飲酒,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青年男女表達感情或人們走在路上,在田裏勞作,他們經常演奏葫蘆絲,這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怎麽吹葫蘆絲?

南瓜通過超吹發音,比南瓜上原來的基因高八度,主要是通過加強呼吸力和唇肌控制,加快呼吸速度,控制腹肌。氣息和手指的配合也是初學者要註意的。首先,很重要的壹點要註意,手指要壓住指孔,防止漏氣,氣息要平穩。當手指變化時,呼吸應用不應受到影響。葫蘆絲上最容易吹的音是“1”音,最不容易吹的是高音“5”“6”,低音“5”“6”。所以學者拿起葫蘆絲演奏時,先吹“1”音,然後就可以按照指法表反復練習,練習(連系)樂。要彈好葫蘆絲,第壹步就是要擺好姿勢,這樣身體各個部位都能更加放松,有利於氣息的順暢,在以後的表演中也能取得好的效果。第二部分是壓孔漏氣。如果養成了習慣,會對音樂的音色和音準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要註意克服,然後不註意長音的練習。的確,要彈十幾秒甚至更長的長音並不容易,要優美穩定也不容易。長時間的練習是枯燥的,但要保證以後能完整流暢的演奏壹首曲子。如果不註重長音的練習,即使以後能演奏音樂,音色也不會太優美,嚴重影響演奏效果。所以要註意長聲調的練習。

如何掌握音樂的力度;

先好好吸壹口氣,然後收緊嘴唇肌肉使音調略細,再慢慢呼出氣,造成聲音微弱。彈低音5、6、7要特別註意,因為這三個音本身就需要很強的氣流,很難獲得弱音的效果,也不容易控制結尾。只有反復練習,慢慢體會,才能從中找到最好的感覺。只有能慢吹的5、6音才要慢吹,才能獲得弱音效果。同時也要註意氣流太慢,不能發出正常的聲音。在掌握弱吹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把聲音吹到正常強度或者更強,然後由強變弱。彈低音時氣息會下沈,彈高音時氣息會上升。妳不能放松。要特別註意控制氣息的變化。太大的力會使簧片變形或發不出正常的聲音,太少的氣也會發不出聲音。掌握了弱長音練習後,就很容易吹出強弱音了。要註意的是控制氣息,使之逐漸加大,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論葫蘆絲的分類與區別

1,根據附管發音分:

雙音葫蘆絲——只有高音附管發出單音,其他附管只起到配件的作用。

三音葫蘆絲-兩個相連的管子分別發出壹個單音。低音管不常用,尤其是中低音葫蘆絲的效用幾乎為零。

2.根據所附表格:

音塞式——單音附件管用軟塞塞住,使用時拔掉插頭。

優點:附帶的音孔處於常閉狀態。缺點:只能在曲目間奏時拔掉旋塞,轉換慢。

按孔式——單音附管的發音用上手的小指或下手的拇指控制音孔的開合。

優點:方便及時配合主管,轉換快。缺點:附管的音孔總是開著的,用不常用的附管演奏音樂時需要用手指按壓音孔。

影響其他手指的靈活性。

多音型——多音副管有四個音孔,可以發出主管的第壹、三、四、五音孔,可以配合主管發出簡單的旋律音。

3.按音高劃分

可分為超中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

4、按範圍劃分

傳統葫蘆絲-標準傳統葫蘆絲的音域是壹個純八度加上壹個純四度,也就是說,它包含十七個半音和* * *九個全孔音。鼓音5(so)時,發音從3。

(mi)高達壹個八度的6(la),音孔排列為3 5 6 7(低音組)1 2 3 5 6(高音組)。

放大域中的葫蘆絲——分為加鍵和不加鍵兩種。在同壹個主管上,音域拓寬到壹個八度,其他五個音。

5、按產地。

雲南葫蘆絲-甜美、醇厚、音色清亮,屬於標準的傳統葫蘆絲,具有鮮明的傣族風格。

北方的葫蘆絲——粗獷、開放、響亮。然而,壹些制造商生產的葫蘆絲比標準的傳統葫蘆絲少壹個音。

外地的葫蘆絲——音色不同。

6、按拆卸形式

可拆卸葫蘆線——主管和附管可從葫蘆上拆下,方便專業人員維護和用戶微調。

不可拆卸葫蘆線——主管和附管粘在葫蘆上,非專業維修人員無法拆卸。

7、根據調音形式。

調音葫蘆絲銅調音音節(簡稱銅塞)安裝在主管和附管上,可以微調音高,但鼓音無法調節。調諧是壹種非線性調整,調諧後不能改變。

不可調葫蘆絲——主管和附管內沒有安裝銅調音節(簡稱銅塞)。

8、按材料分類

葫蘆、木頭、樹膠、景泰藍...

雙管葫蘆絲

傳統雙管葫蘆絲——兩根壹模壹樣的管子裝在同壹個葫蘆絲上,同時發出有旋律的雙音。

雙管雙色葫蘆絲-組合葫蘆絲。即在壹個雙腔雙口葫蘆上安裝兩個調至F和bB的主管,形成壹個F調的寬音域葫蘆絲。等等

可以組合成多種色調的葫蘆絲。

雙管和弦葫蘆絲——按大三度或小三度搭配的A、B兩個主管,安裝在同壹個葫蘆絲上,同時發出和弦音。

初學者應該選擇什麽樣的葫蘆絲?

葫蘆絲初學者應該選擇什麽樣的葫蘆絲這個問題,目前應該說是有爭議的,因為初學者的條件有很多差異,比如樂感,經濟條件,有沒有比較專業的老師,教材等等。,因為初學者的這些條件往往會影響樂器的選擇,比如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靠父母資助上學,沒有多少零花錢買比較貴的葫蘆絲,所以不得不選擇相對質量差價格便宜的(這裏不另舉例,雖然有朋友很喜歡葫蘆絲,但是身邊沒有老師。只靠自學,自學的效果不壹定很好,所以買壹件好的樂器也不壹定能發揮樂器的最佳性能。

壹般來說,初學者使用的葫蘆絲要滿足幾個條件:壹是音色要純正,性能要通透明亮;其次,音準好。如果語調不夠準確,必然會對聽力產生錯誤的影響。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嚴重後果。第三是附管的音量和音色要盡量和主管壹致,反差不能太大。外觀、材質、制造工藝可適當放寬,外觀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在價格上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多檔次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