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壹般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0月為秋季165438+10月,12-次年2月為冬季。南半球溫帶地區,9 ~ 165438+10月為春季,6 ~ 8月為夏季,3 ~ 5月為秋季,6 ~ 8月為冬季。
根據天文因素劃分的季節。由於地球的自轉軸向其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平面(即黃道面)傾斜,地球表面太陽輻射的變化有規律地循環壹年壹次。每年同月,各地壹般都有自己的氣候特點。在溫帶地區,接受太陽輻射最多的最熱時期通常稱為夏季,接受太陽輻射最少的最冷時期稱為冬季,它們之間的過渡時期稱為春季和秋季。在中國古代,立春、長夏、立秋和立冬是四季的開始,而歐洲和北美的許多國家則以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作為四季的開始。雖然天文季節具有氣候意義,但它沒有考慮地理和天氣因素。
氣候季節:
根據氣候因素的分布劃分季節。中國的氣候季節最早是由張(1934)研究的。他在《中國四季的分布》壹文中提出,冬季五天平均氣溫在10C以下,夏季在22C以上,春秋兩季在10 ~ 22c之間,並畫出各地四季的長度。因為10C以上的氣溫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的生長,而壹年中10C以上的時間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所以這樣劃分季節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除了溫帶四季之外,其他氣候帶由於氣候特殊,也常采用其他氣候因素來劃分氣候季節。在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氣溫的年變化較小,往往以降水或風向的變化來劃分季節,所以有旱季和雨季;東北信風季和西南信風季等。這種劃分季節的方法在南亞次大陸特別普遍。在北非的大部分地區,壹年分為三個季節:涼季、熱季和雨季。在極地附近,它被分為兩個季節,即白晝永恒的夏季和黑夜漫長的冬季。
在地勢較高的青藏高原上,冬季有半年的幹燥多風,夏季有半年以上的降水,所以全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季節:風季(旱季)和雨季。對於其他下墊面不同的地區,如海洋和內陸、森林和草原,由於氣候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季節劃分標準,以滿足當地生產生活的需要。
天文季節的劃分是嚴格按照地球公轉的位置來確定的,但由於氣候的原因,各個地區的實際季節是不壹樣的。四季的劃分方式有很多種,以下四種最常見(以北半球為例):
在中國,將四季分為四站的傳統是起點,立春是春天的起點,等等。在西方,二等分是劃分四季的起點,春分是春天的起點,等等。根據氣候本身的標準-等待溫度(五天的平均溫度),夏季被劃分為平均溫度在22℃以上的連續時期。冬季-平均溫度在10℃以下的連續時期。春秋-10和22℃之間的時期。
根據上述觀點,世界上有六種季節組合:
壹年四季都是夏天(壹年中各月平均氣溫都在22℃以上,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為冬季(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主要分布在極地);長夏無冬(全年無月平均氣溫低於10℃,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附近);冬長無夏(全年沒有平均氣溫22℃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附近);四季分明(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地區的大陸上,尤其是我國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地區);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在10 ~ 22℃之間,主要分布在低緯度的高原地區和中緯度的海洋)。現在普遍用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相結合來劃分四季。即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月10、11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