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貝母、川貝母、川貝母是什麽?

貝母、川貝母、川貝母是什麽?

壹、貝母科

貝母是壹種珍貴的藥材,堪稱藥中之寶。貝母“科”按產地和品種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浙貝母三大類。

川貝母為百合科貝母、川貝母、羅氏貝母、甘肅貝母、紫貝母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鱗莖。因主產於四川而得名,但產於西藏、甘肅、新疆、華北、東北等地。川貝母微寒,味苦。入心肺經,有潤肺止咳化痰之功。臨床上常與沙參、麥冬、天冬、桑葉、菊花配伍,用於治療痰熱、痰幹、肺虛咳嗽、久咳、痰少、咽幹、痰中帶血、心胸郁結、肺痿、肺癰。但寒痰濕痰者應禁服。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貝母中含有川貝母等多種生物堿,具有降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浙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以浙江命名,故簡稱浙北。因原產浙江象山,故又稱象貝母,簡稱象殼。因其形狀比川貝母大,故又稱川貝母。目前江蘇、安徽、湖南等地也有生產。浙貝母味苦,性寒。入心肺經,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之功。常與玄參、牡蠣、蒲公英、天花粉、連翹、薏苡仁、魚腥草、鮮蘆根、夏枯草、海藻、昆布、莪術等配伍,用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癰、瘰癧等癥的腫痛。與烏賊骨、煆瓦楞子、白芨、黃連、吳茱萸、諸如、半夏配伍,可治療胃痛、反酸、燒心。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浙貝母中含有多種生物堿,如浙貝母具有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減少支氣管粘膜分泌、擴張瞳孔、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作用。

浙貝母是葫蘆科多年生攀援植物浙貝母的塊莖。所在地:河北、陜西、山西等地。浙貝母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消癰排膿的作用。常與牡蠣、天花粉、薏苡仁、魚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海帶等配伍。臨床上用於治療乳房膿腫、淋巴結核、膿腫、腮腺炎等。

以上三種貝母通常用量為6 ~ 12g,不能與烏頭及其“兄弟”天雄、附子同用。

第二,識別

1,川北

[來源]百合科暗紫貝母或川貝母、梭形貝母的幹燥鱗莖。和甘肅貝母

【描述】圓錐形或心形針葉樹,高3-10mm,直徑3-10mm,表面白色。頂部尖,少數鈍圓,底部平坦,中間略凹光滑。有2個不同大小的外部刻度。大的緊貼著小的,頂部是封閉的。裏面有圓柱形的心芽和1-2的小鱗片。硬而脆,斷面呈白色,有粉末。氣微,味苦。

貽貝呈扁圓形、圓錐形或卵圓形,高4-14毫米,直徑4-16毫米,表面黃白色。外層鱗片有2片花瓣,大小相近,相對折疊,頂端開裂,內部有2-3片小鱗片。無氣,味微苦。

爐殼為長方形錐形或卵圓形錐形,長方形,高7-25毫米,直徑5-25毫米。其表面為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有黃褐色斑點。外層鱗片有2片花瓣,大小相似,頂部開裂或稍尖,基部稍尖或鈍。輕微的呼吸和苦味。

最重要的是,最好是固體,粉狀和白色。

2.貝母日用品(1)-湖北貝母。

[來源]百合科植物湖北貝母的幹燥鱗莖。

【性狀】扁圓形或圓錐形,高8-23毫米,直徑7-35毫米,表面白色至黃白色。頂端鈍圓至平或尖,基部平,中間略凹,有根痕,光滑。外層鱗片2枚,大小不壹或相近,大的呈心形,相互擁抱,多數頂端開裂,內部有1-3個心芽和小鱗片。硬而脆,易破碎,橫截面呈白色,粉狀,稍有氣體,味苦。

最重要的是,最好是均勻、飽滿、白皙、有粉感的。

3、貝母日用品(2)——壹輪貝母(壹輪貝母)

[來源]百合科貝母的幹燥鱗莖。

【性狀】圓錐形或橢圓形,高4-12毫米,直徑4-8毫米,表面淡黃或黃褐色。頂部鈍尖,基部有許多鱗片和芽,壹般有縱向的溝紋從基部延伸到頂部。堅硬,不易破碎,斷面膠體。氣微,味苦。

最好是均勻、飽滿、白色、粉狀的。

先前版本

常見的祛痰止咳藥物。它是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幹燥鱗莖。川貝母主產於中國四川、雲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於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川貝母味苦、甘,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歸肺經和心經。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的功效。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幹、痰黃稠、肺膿腫、乳癰、癰腫、癰腫等。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具有鎮咳、降血壓、升血糖的作用。

新疆貝母是與川貝母、浙貝母齊名的名貴中藥材。這些品種包括伊犁貝母、費爾幹納貝母、灘貝母,統稱為新疆貝母。除灘貝外,其余三種貝母多生於草原、山地和灌木叢中。易貝主要產於伊寧霍城;新疆很多地方都有貝母的分布。輪葉貝母主產於塔城地區;川貝母產於霍城察布查爾。

早在清代,新疆貝母就已被開發利用。當時以北疆昌吉奇臺縣為經銷市場。通過古絲綢之路北線,用駱駝運送馬匹,出口到天津等口岸,俗稱“古北”。因為量很少,所以貴。

以前新疆的貝母多是野生的。為了滿足國內醫療和出口的需要,醫學研究部門在50年代末開始了人工培育實驗,並取得了成功。未來,貝母將繼續穩步增產。

常見的祛痰止咳藥物。它是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幹燥鱗莖。川貝母主產於中國四川、雲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於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川貝母味苦、甘,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歸肺經和心經。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的功效。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幹、痰黃稠、肺膿腫、乳癰、癰腫、癰腫等。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具有鎮咳、降血壓、升血糖的作用。

植物形態學:

有幾種來源,分別是川貝母、浙貝母、甘肅貝母和梭梭貝母。

川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圓錐形,莖直立,高15-40 cm。葉2-3對,通常對生,少數星散或輪生在中間,披針形到線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無梗。花單生,鐘形,下垂,每朵花有3枚狹長的葉狀苞片,先端稍彎成鉤形。花被片6,通常紫色,較少黃綠色,有紫色斑點或小正方形,蜜腺巢明顯在北方突出;蒴果具6個縱向翅。開花5個階段-7月,結果8-65438+10月。

浙貝母只有下部1-2對葉對生,全部互生或近對生,先端不卷曲,葉狀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黃有小方塊,蜜腺巢不明顯。果緣上的翅很窄。六月開花,八月結果。

性味歸經:川貝母味苦、甘,微寒。歸肺經和心經。

適應癥:味苦,微寒,屬肺經,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喘,痰黃稠;其性亦甘,故善潤肺止咳,治肺少痰之燥熱咳嗽證,及幹咳、陰虛咳嗽等虛證;還具有散郁解郁的作用,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瘰癧痰核病。此外,川貝、烏賊骨和甘草被用作粉末,即吳蓓粉末,其對治療胃潰瘍有效。

用法:口服:3-10g;研成細末內服,每次1-1.5g抗烏頭。寒濕咳嗽不適合使用。

中成藥:秋驪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貼地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