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位辛苦了。從年初的疫情到如今的反撲,從門市倒閉到企業裁員,這壹年真是“起起落落落落……”闡述得淋漓盡致。
但縱使人間不值得,也別壹直喪下去,身為壹個合格的成年人,我們都要擁有悄然自愈的能力。
那麽問題來了,這年頭的後浪們都靠什麽來排解壓力釋放焦慮呢?
刷抖音。
每天有6億人會打開抖音,不管妳是否承認,它已經成了壹個國民級應用。抖音上的內容遠比妳想象中更豐富,疫情期間雲旅遊、雲健身、雲學習,覆蓋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
相比其他動不動就需要花費銀子的娛樂方式,宅家刷抖音堪稱成本最低、操作難度最小的娛樂方式,簡直就是懶癌星人的福音。
1.朋克佛系的年輕人們
沒有壹點點防備,也沒有壹絲顧慮,妳眼中那些被快餐主義餵大的孩子們,早已入坑了另壹個維度的短視頻領域—— 中國手工藝文化。
在西方Logo大行其道的時代,後浪們並沒有被虛榮主義迷亂心智,失去思考能力。反而越來越多“Made in China”的手藝人,逐漸走進了年輕抖友的視野中,進而打開他們認識中國民間文化的新世界大門。
相信不少人都曾在抖音中刷到“每個苗家女孩都有這麽壹套盛裝,是她們的嫁妝,更是媽媽們愛的傳承”的短視頻。
要知道,這個視頻的所有文字以及背景解說只有這壹句話,其他的時間裏都是博主在專心致誌地在制作銀飾。
沒有誇張的美顏濾鏡,沒有大片的震撼音效與起承轉合,圍觀群眾們卻依然津津有味安安靜靜地看完了。
銀飾的制作涉及到了後浪的知識盲區,徹底勾起了抖友們的求知欲,於是大家點開了這位@銀匠雪兒的主頁,去探究更多銀飾的創作細節。
有壹個視頻是銀匠雪兒的嫂子多年都舍不得換耳墜,她打算給嫂子親自做壹個。接下來,就是壹系列熔化、燒制、鍛造、打磨、修剪、拋光、定型等動作,壹對水滴型的耳墜應運而生。
有壹說壹,這個視頻畫質不夠清晰、配樂不夠新潮、模特嫂子沒有九頭身,可為什麽依然如此受歡迎?
因為對於強迫癥而言,手工藝品制作過程的治愈性都是不明覺厲的。
也許這對耳墜沒有大牌櫥窗裏的精致,可是制作的過程卻看得人身心舒爽,重復壹整天也不會膩。
不少後浪們就差給銀匠雪兒送個錦旗,感謝她治好了自己的強迫癥。
對美學的追逐,是漾在她們血液裏的習慣,女人仿佛天生就愛首飾。
馬斯洛的多層需求理論印證,無論是出於社交還是自我滿足的目的,首飾都可以讓她們獲得壹種美好體驗。 這種體驗來自對美的滿足,來自於精致的感受,來自於自我取悅。
壹個美好的首飾,會給人壹種儀式感。它會不斷地告訴女人,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所以要善待自己,永遠以最美好的狀態去面對世間的壹切。
女性用戶喜歡銀匠雪兒,男性用戶則更加青睞@殿前司-胖虎。這位全職造甲的手藝人不斷在傳承甲胄文化,讓壹群老少爺們大晚上不睡覺,看得熱血沸騰。
樸實無華的66斤重裝步戰劄甲挺槍突刺、全重55斤的鐵劄甲配備鐵圍盔詮釋武裝到牙齒、全套1300片甲片的重型劄甲展現宋金風雲。
布面鐵甲、關刀戰錘,隔著屏幕都能聽到甲胄與武器的碰撞聲。
正如同女生喜歡漢服,男生對鎧甲也天生喪失抵抗力。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甲胄文化代表了男性的霸氣、野心、力量、征服欲。
多少男孩都曾有過將軍夢,或馳騁沙場,或仗劍天涯。而在和平年代,這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鎧甲便成了寄托。
甲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的體現。
它融合著劍指天下的豪壯,滿身金甲的霸道,揮兵而上的勇猛,以及用馬蹄把四海走壹遍、用旌旗展示國家強硬的希冀。
這是華夏民族歷史的見證,是先人用鮮血留下來的裝備,應該被銘記和傳唱。
而殿前司-胖虎在抖音上的走紅,對於甲胄文化的傳承是百利而無壹害的。
2.壹生做好壹件事兒
究竟需要多少勇氣?
為何在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手藝人依然能破圈?
因為他們足夠慢。
這個世界太慌了,叢林法則促使我們越活越快,企圖把壹棵樹變成壹棵草,壹百年縮成壹度秋。壹切都要趕,萬物被催長。
“我趕時間”成為壹句口頭語,也成為焦慮的來源。
而手藝人則自帶壹種出世感,從手與物的勞作裏,有著令現代人羨慕的生命狀態——甘之於慢。
每壹個手藝人身上,都有著某種相似的氣質——“飲之太和,獨鶴與飛”。
他們多是埋著頭,孤崖斷壁壹般,壹聲不吭,擰著勁兒把所有擾亂人心的大風擋在其外。在手藝人這裏,器物不是死的標本,壹木壹漆壹瓷都有自己在世上的獨特印跡。
他們那種壹生做好壹件事的匠人精神,能圍觀者帶入另壹個世界。於是焦慮的心安靜下來,暫時忘了外部世界隨時來襲的洶湧壓迫感。
我們能被手藝人們治愈,因為我們羨慕他們,敢在這個時代,活出《從前慢》的境界。
相比工業時代中的產物,手工制作的產品則多了壹份機器無法取代的價值—— 溫度感 。
流水線裏出產的商品千篇壹律,每壹個都按照出廠模式的設定,壹模壹樣毫無特色,和這個時代壹樣冷冰冰。
例如手工制造的勞斯萊斯Coupe,用了將近壹年的時間定稿,6個月的時間來落地制造,在諸多發燒友心中擔當“限量”二字。
手藝人們也是如此,任何壹件手工藝產品的制作都是壹種具有復雜結構的創造活動。
從材料的選擇到制作方法、步驟的確定;從動手制作到不斷修改和完善的全過程,都充滿了創造精神。在親手制作之中,可以體會到人在時空中所創造出來的自身的價值。
這些成品的意義在於,人對於組成生活的周遭開始探索,並在具體事物的反復錘煉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經驗和對細節的尺度。
它呼喚出妳最初的好奇和熱情,讓妳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世界,它拒絕對生活的簡化,也拒絕對壹切事物都被動接納的生活態度。
從某種程度而言,手藝人們在欣賞美、鑒別美以及創造美。
3.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手藝人靠啥吃飯?
手藝人擁有著我們“雖不至此,心向往之”的生活,這其實比較玩味,即便我們羨慕如斯,也不敢如他們壹般。
為什麽?因為怕被餓死。
《雙城記》中這樣寫道:“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壹無所有。”
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科技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可同時這又是最壞的時代,因為科技的叠代在加速生活的同時,也讓很多東西加速消失。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豐富的工業化商品使手藝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與文化基礎受到了極大的動搖。
中國千千萬萬的民間非遺傳承人壹輩子可能只做這壹件事,但他們的技藝鮮有人知,甚至難以借此糊口。在許多不為人知的時刻,某壹個甚至某壹些手工藝文化在逐漸消失。
手藝人想要端穩飯碗,其實並不容易。
手工藝衰退,是時代進步中不可避免的壹環,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會面對這種問題。而對手工藝的扶持,保護民族民間文化亦是各個國家的***識。
例如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就開始推進了手工藝復興運動;20世紀90年代的“烏拉圭談判”中,法國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則;我國臺灣實行民間藝術保存傳承計劃,將手工藝教育納入中小學的課程當中。
保護手工藝,是人類的文化自覺。
對手藝人的處境關照,對手工藝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器和道的精神以及中國夢、現代中國價值觀的堆砌。
這個時代的手藝人,其實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們趕上了短視頻的風口。
屢出爆款、傳播更廣、影響力更大的短視頻平臺或許才是當下最優選的文化輸出方式。
抖音的分發更能催生這個平臺上的用戶不斷爆發出更多的創意玩法,其實是壹個競爭更激烈的平臺,對好內容的要求更高。
同時對於真正有好手藝的人來說,又能節省開店成本,讓他們被更多人看到。
從生存層面上而言,抖音不但讓手藝人們活下去,還活得特別踏實。
抖音的流量更加中長尾,小作坊能夠找到全國甚至全球的客戶,中小手藝人也能夠賺到錢。
正如抖音博主@非遺鴻銘閣老李,作為竹編非遺傳承人,他有著長達51年的手藝,很長壹段時間裏,他並不能靠此生存。
原來壹年也賣不出幾個放置茶餅的竹編產品,但在抖音的渠道加持下每天可以賣出十幾個。提到如今的銷量,他臉上是藏不住的開心與幸福。
在幫助手藝人增收、輸出中國文化上,抖音是認真的。
10月23日,在景德鎮陶溪川園區,抖音正式宣布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通過這壹計劃,在未來壹年可以幫助超千名手藝人收入破百萬。
無論是對手藝人、抖音平臺,或是用戶,這都將是三贏的局面。
作為壹個短視頻平臺,在年輕群體有著高滲透率的抖音在傳播傳統手工藝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傳承古老技藝的手藝人和抖音摩擦出奇妙的火花。
究竟這場傳統手工藝傳承的計劃會創造怎樣的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監制:餓發
撰寫: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