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粵菜的發展史

粵菜的發展史

1,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蛤、牡蠣等水產品為生,擅長漁業。根據《李周》,“有些食者交叉腳趾時不吃谷物”。他們“烹蟹為食,不能食米”,有“生吃”的習慣。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載了南方人吃蛇。到西漢人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也有“越人以為蛇為食”的描述。可見,粵味的“蛇”至少出現了幾千年。

2.中原與嶺南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南越武王趙佗回漢後,中越交流日益頻繁,嶺南地區經濟文化大發展。烹飪技術也隨著文化的傳入而傳入。在廣州發掘的幾座漢墓中,有芋頭、姜、黃瓜、瓜、木瓜、桃、李、橘、李等蔬菜水果。畜禽包括豬、牛、羊、雞、鴨、鵝;還有泥蛤,青蟑螂,麻雀。在麻雀的遺骸中,有黃土和木炭,說明麻雀是被黃土包裹,用木炭烘烤的。這種制作方法在周代被稱為“炮”。可見中原漢人接受了南越的雜食性,將中原的烹飪方式搬過來,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

3.南宋時期,大量中原士紳南下,中原的烹飪技術隨後流入南方。逃往南方的皇族把中原的飲食習俗帶到了瓊海,使粵菜至今還保留著許多中原古老的吃法。而令南宋驚嘆的嶺南人的鄉土風格,即“不問鳥獸蟲蛇,樣樣都吃”,結合北方風味的烹飪技術,變成了南方特有的菜肴。至此,粵菜作為壹種菜系已經初具規模,古籍中也有“南方烹飪”之名。

4.除了土特產,自漢代以來,廣東從國外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如茉莉、椰棗、芒果、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紅薯等。據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天下之食,粵東皆有,而粵東之食,未必天下皆有。”豐富的原料使粵菜能夠做到“有飛花有蛇有蟲有鼠有龜”的美味。到了清末,廣州已經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加速了南北風味的大交流。粵菜的京都味、蘇州味、揚州炒等地方風味特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烹飪大師們不斷吸收、積累各種烹飪技法,並根據當地環境、民風、口味、愛好加以改進和創造,使粵菜得以迅速發展,在閩臺瓊桂等地占據主要地位。《清糧鈔》記載:“菜肴各具特色,如史靜、魯菜、川菜、粵菜……”那時,粵菜已經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壹。在這個大菜系中,根據地域自然形成了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大流派,風味各異。

5.正是因為粵菜善於取長補短,融合得很好。鴉片戰爭後,陸續傳入的西方烹飪技藝也留下了鮮明的中西合璧的烙印。這壹點比其他各大菜系更明顯。近年來,“新粵菜”的趨勢是在發揚粵菜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更廣泛地利用世界各地的食品原料、調味料和烹飪方法來改變菜肴。更明顯的是融合了南北風味、中西風格,融合了菜品、小吃、小吃。“新粵菜”是相對於傳統而言的,離不開傳統,更何況是壹種可以和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相提並論的新菜系。但這種新趨勢無疑將粵菜推向了更高的層次。這才是粵菜能躋身世界美食之林的真正意義。